查古籍
【总括】滞颐之症口流涎,脾家有热涌而然;亦有胃寒而作者,虫痛涎流湿热兼。
《内经》曰∶足太阴之经通于口。盖脾之液为涎,小儿口流涎出而积于颐间者,因脾家受病,不能收摄耳。凡作渴饮冷者属实热,宜泻胃火;作渴饮汤者属虚热,宜补中气。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自批∶药铺中不可用,以其药味不纯也。不如用万氏牛黄清心丸较稳。)脾经虚热而廉泉不能统摄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经实热而虫动津涎流出者,用泻黄散;虚热用五味异功散。大便闭结,用四顺清凉饮。食积内热,用大安丸。
【附方】
六君子汤见疟疾症内。
泻黄散见热症内。
五味异功散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
四顺清凉饮(即四顺饮) 见伤寒症内。
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术 神曲 山楂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卜子
《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习医规格等。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总括】滞颐之症口流涎,脾家有热涌而然;亦有胃寒而作者,虫痛涎流湿热兼。
《内经》曰∶足太阴之经通于口。盖脾之液为涎,小儿口流涎出而积于颐间者,因脾家受病,不能收摄耳。凡作渴饮冷者属实热,宜泻胃火;作渴饮汤者属虚热,宜补中气。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自批∶药铺中不可用,以其药味不纯也。不如用万氏牛黄清心丸较稳。)脾经虚热而廉泉不能统摄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经实热而虫动津涎流出者,用泻黄散;虚热用五味异功散。大便闭结,用四顺清凉饮。食积内热,用大安丸。
【附方】
六君子汤见疟疾症内。
泻黄散见热症内。
五味异功散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
四顺清凉饮(即四顺饮) 见伤寒症内。
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术 神曲 山楂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