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查古籍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编。原六十卷。经王孟英新增重编为三十六卷。 分 345 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语。
【总括】小儿 为啼时,食以酸咸又乳之,因是肺经伤水湿,风痰结聚早为医,诸病原来有药方,惟愁 最难当,麻黄桑杏寻苏子,白果冬花更又良,甘草黄芩同半夏,水煎百沸必须姜,病患遇此仙方药,服后方知定喘方。
一症,本为寒湿所浸,未经发散,邪传心肺,变而为热。有热生风,有风生痰,痰结不化,因循日久,成为软块,圆如豆粒,遂成痰母。推本其原,或啼哭未休,遽与乳食,或食以酸咸,气郁不利,致令生痰,或节令变迁,风寒暑湿袭之,或堕水中,水入鼻口,传之于肺,故痰发而风随之,风痰潮紧,气促而喘,乃成痼疾,急宜去风化痰,以知母汤、如意膏治之。
【附方】
知母汤诃子 知母 贝母 羌活 滑石 大黄 麻黄 葶苈 甘草
如意膏半夏 赤茯苓 枳壳 朴硝 用硝风化,以生姜打糊为丸,绿豆大,淡姜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