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水肿俱属脾肺经,肺喘脾胀要分明。上肿属风宜汗散,下肿属湿利水灵,通身肿者兼汗利,喘则逐饮胀则攻。再辨阳水与阴水,攻泻温补贵变通。
【注】小儿水肿,皆因水停于脾、肺二经。水停胸中则喘,水停膈下则胀,其间所肿部位,不可不察∶如肿在腰以上者,属风,法宜发汗;肿在腰以下者,属湿,法宜利水;有通身上下皆肿者,系风湿两伤,法宜汗利兼施。肿而喘不得卧,宜逐肺饮;肿而胀满便秘,宜攻脾水。肿从腹起至四肢者,可治;肿从四肢起至腹者,不可治。然又有阳水、阴水之分,宜详别焉。阳水属实,法宜攻泄,阴水属虚,法宜温补。应证而施,自无不效也。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水肿俱属脾肺经,肺喘脾胀要分明。上肿属风宜汗散,下肿属湿利水灵,通身肿者兼汗利,喘则逐饮胀则攻。再辨阳水与阴水,攻泻温补贵变通。
【注】小儿水肿,皆因水停于脾、肺二经。水停胸中则喘,水停膈下则胀,其间所肿部位,不可不察∶如肿在腰以上者,属风,法宜发汗;肿在腰以下者,属湿,法宜利水;有通身上下皆肿者,系风湿两伤,法宜汗利兼施。肿而喘不得卧,宜逐肺饮;肿而胀满便秘,宜攻脾水。肿从腹起至四肢者,可治;肿从四肢起至腹者,不可治。然又有阳水、阴水之分,宜详别焉。阳水属实,法宜攻泄,阴水属虚,法宜温补。应证而施,自无不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