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朝食暮吐为冷吐,乳食不化不臭酸。四肢厥冷面唇白,姜橘丁萸理中煎。
【注】寒吐者,皆因小儿过食生冷,或乳母当风取凉,使寒气入乳,小儿饮之,则成冷吐之证,其候朝食暮吐,乳食不化,吐出之物,不臭不酸,四肢逆冷,面唇色白,治当温中定吐。胃微寒者,姜橘散主之;寒甚者,丁萸理中汤主之。
姜橘散
白姜(二钱) 陈皮(一两) 炙甘草(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枣汤调服。
丁萸理中汤
即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温胃止呕)。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银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题唐.孙思邈着。二卷。论眼科诸证甚为明晰,治疗也不偏于补泻寒温。
朝食暮吐为冷吐,乳食不化不臭酸。四肢厥冷面唇白,姜橘丁萸理中煎。
【注】寒吐者,皆因小儿过食生冷,或乳母当风取凉,使寒气入乳,小儿饮之,则成冷吐之证,其候朝食暮吐,乳食不化,吐出之物,不臭不酸,四肢逆冷,面唇色白,治当温中定吐。胃微寒者,姜橘散主之;寒甚者,丁萸理中汤主之。
姜橘散
白姜(二钱) 陈皮(一两) 炙甘草(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枣汤调服。
丁萸理中汤
即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温胃止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