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查古籍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疳痢湿 附)
《圣惠》论∶夫小儿乳食不节,冷热相乖,伤于脏腑,致疳气也。若脾胃虚弱,则哺乳不消,大肠虚寒,遂变泄痢。因其久痢不止,肠胃俱虚,为水湿所乘,腹内虫动,侵蚀下部,故名疳痢湿 也。
《葛氏肘后》小儿谷道湿方。
上用杏仁熬令黄,捣,以稀涂道之。
《千金》除热结肠丸断小儿热,下黄赤汁沫及鱼脑杂血,肛中疮烂,坐 生虫方。
黄连 柏皮 苦参 鬼臼 独活 橘皮 芍药 阿胶(各半两)
上八味末之,以蓝汁及蜜丸如小豆大,日服五丸至十丸。(冬无蓝汁,可用蓝子,合春蜜和丸)。
有 虫在下部方。
麝香 矾石 巴豆(去皮膜) 附子(炮) 真珠 雄黄
上六味等分治合,取桑条如箭 长三寸,以绵缠头二寸,唾濡绵,展取药着绵上,纳谷道中。半日复易之,日再,神效。
《千金》治湿姜蜜汤方。
生姜汁(五合) 白蜜(三合) 黄连(三两)
上三味,以水二升,别煮黄连,取一升,去滓,纳姜蜜更煎取一升二合,五岁儿平日空腹服四合,日二。
巢氏疳湿病,多因久痢脾胃虚弱,肠胃间虫动,浸蚀五脏,使人心烦懊闷,上蚀者口鼻齿龈生疮;下蚀者肛门伤烂,皆难治。或因久痢,或因脏热嗜眠,或好食甘美,并令虫动生病。
《千金》艾叶五升,水一斗煮升半,分三服。
又煮地榆汁浴,日三。
治虫蚀下部。
胡粉、雄黄等分,末,着谷道中。
《外台》下部虫蚀,大肠赤烂∶
水银一两,浆水煮,唾研,安竹筒中,吹下部。
《梅师》治虫 。
虾蟆灰醋和,敷,日三、五。
《圣惠》方
干虾蟆(酥,炙,一枚) 木香 硫黄(各半两) 麝(一分)
罗,散。三岁温水调一字,日再,意裁。
又∶楝株根皮、石榴株皮,锉,水大盏,煎六分。量儿温服,日三、四。
又∶青黛研,麻油涂,次贴,日三、四。
治疳痢羸瘦,下部湿 。丁香散
丁香 胡粉(炒。各一分) 桃白皮(炙) 黄柏(炙) 黄连 白茯苓(各半两)
罗,粥饮调半钱,早晚各一服,量儿。
治疳痢久不断,体羸,昏昏不睡,下部湿 ,食饮不下。
蚺蛇胆大豆许,煮木通汁,研,粥饮调,早晚各一服。并涂五心、下部。
钱乙金华散治一切湿疮,癣疳。
黄柏 黄连(各半两) 黄丹(火飞,一两) 轻粉(一钱) 麝(一字)
研,温水洗、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