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恶寒,发热,身痛,能起床,并不觉剧。用葱豉汤,葱头四个,连须,淡豆豉,有盐者亦可,两羹匙,煎服。此亦麻黄汤证之意义,病气极轻者。葱头降散卫气,豆豉调中宣滞也,盐最补中。
不恶寒只发热,神智清者,仍用葱豉汤。神昏者,一味黄豆汤。养中,养荣,即愈。神昏,不恶寒只发热,此温病之属,故不用葱豉之宣通,只用黄豆养中养荣,相火归根,病即愈也。此二方轻而又轻,病愈之后,无有他弊。神志不昏,仍是感冒,并非温病,故仍用葱豉汤。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恶寒,发热,身痛,能起床,并不觉剧。用葱豉汤,葱头四个,连须,淡豆豉,有盐者亦可,两羹匙,煎服。此亦麻黄汤证之意义,病气极轻者。葱头降散卫气,豆豉调中宣滞也,盐最补中。
不恶寒只发热,神智清者,仍用葱豉汤。神昏者,一味黄豆汤。养中,养荣,即愈。神昏,不恶寒只发热,此温病之属,故不用葱豉之宣通,只用黄豆养中养荣,相火归根,病即愈也。此二方轻而又轻,病愈之后,无有他弊。神志不昏,仍是感冒,并非温病,故仍用葱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