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痄腮

    疹子之外,又有痄腮一病。此病初起,恶寒发热,或不恶寒发热。耳后或腮下肿而硬。方用巴戟天甜苁蓉各一钱,麦冬龟板鳖甲地丁昆布海藻各五分,厚朴半夏沙参橘皮各三分,红枣二枚。温服即愈。恶寒发热,舌有腻苔,加薄荷桑叶各五分即愈。

    此亦春令木气疏泄之病也。木气不足,疏泄一动,向上升去,不能向下降来。耳后腮下为胆经木气下降之路。故结聚于此而不能散。巴戟甜苁蓉补肝肾上升之阳,龟板鳖甲补肺胆下降之阴,地丁昆布海藻厚朴半夏橘皮降胆肺胃之气,沙参麦冬以益肺阴而助降令,红枣补中气,薄荷桑叶疏肺气之滞也。

    此病春令为多,只经络部位的关系,故病甚轻。然不知补益木气以助其升降,从事寒凉发散,败其中气。中气更虚,升降更滞,以至结聚日甚,弄到开刀才能了事。亦医家不慎之于始之过。初起只服一味黑豆汤亦效,黑豆调养木气善降胆经也。

    巴戟苁蓉方,并治瘰疬初起与耳流脓。耳流脓原理,瘰疬原理,与痄腮同。肾肝不足于左,肺胆不足于右。右降无力,由于左升无力。治法欲润降右方,必兼温升左方,又必兼补中气。古方篇酸枣仁汤,欲凉药降胆经,先温升肝经。亦圆运动之意义也。

    此病如发于秋季,阳气收敛,其脉必重按不虚,不似春令之脉重按虚微。可不用补肝肾之药,只用花粉天冬橘皮杏仁炙草苡仁各一钱,便能消散,因只金气燥结,收敛不能下达的关系,故润燥开结而降肺气,兼补中气可也。如疹子发现于秋季,亦用此方。花粉天冬能清降金气,秋季金气当令,舒金气以达木气可也。病在金不在木故也。去天冬加黄豆亦妥。黄豆亦滋润之品。较天冬不伤中气。天冬则润肺燥,开燥结要药。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陈三山
  •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作者:
  • 作者:
    杜文燮
  • 作者:
  • 作者: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吴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