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查古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1.不良反应
(1)神经系统:可见有头痛、头晕及其他外周性神经病症状。
(2)消化系统:中毒性肝炎可随全身性过敏反应,也可能发展至严重的肝细胞坏死。
(3)泌尿系统:因全身性过敏反应而现现脉管炎的病人可能发生进行性肾衰竭和清除率下降伴有少尿。组织学检查显示脉管炎和肾小管坏死伴有类纤维蛋白堆积。
(4)造血系统:各种过敏反应常伴有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肝功能正常的病人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极为罕见,但有时也会出现可逆性白细胞减少,发热和寒战。
(5)皮肤:皮肤反应较常见,发生率一般可达10%,肾病患者可高达15%以上。皮疹、荨麻疹、红斑样皮疹、丘疹水泡性反应和瘙痒是短暂性的,停药后很快消失,但如再次用药,上述平状会复发。危险性的皮肤反应如剥脱性皮炎和表皮坏死(lyell综合征)极罕见,但可能发生。在治疗期间也会出现肌肉疼痛。
2.相互作用若病人同时接受别嘌呤醇和氨苄青霉治疗,过敏反应肤反应发生率会迅速增加,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可达22.2%,别嘌呤醇的尿排泄有关还不很清楚。别嘌呤醇能明显增强6-巯基嘌呤和硫唑嘌呤的治疗作用和毒性,这两促嘧啶抗代谢产物代谢的变化和特天然存的嘧啶一们。当同时给予别嘌呤醇时,6-基嘌呤的标准剂量应减少至1/4。别嘌呤醇可能增加环磷酰胺和基它细胞抑制剂的毒性,原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