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与青年人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大,引起人体生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药物动力学的改变。
(一)机体成分的某些变化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总水分减少,特别是细胞内液,从25岁到75岁,占体重比率从42%降到33%;肌肉组织相对减少;脂肪组织占体重比率相对增加,从18岁到55岁,男性从18%增至36%,女性从33%增到48%。
(二)心脏功能心输出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从19岁到85岁,每年的减少将近1%,主要是每搏输出量减少。
(三)肝脏的变化肝血流量,每年递减弱0.3%~1.5%,60岁的老年人约减少40%~50%,肝脏变小,对药物的代谢功能下降。老年人一般多数有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的促进因子,促使肝脏脂肪沉积,损伤肝脏功能。
(四)肾脏的变化用对氨基马尿酸测定肾血流量,在40岁以后,呈直线下降,90岁老年人约为20岁青年人的二分之一;肾有效血流量大约每年减少1%;肾小球管分泌功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特别是50岁以下降较快,80岁仅达50%左右。
(五)胃肠道的变化男性在50岁以后,女性在60岁以后,胃肠道蠕动开始降低,便秘增多;肠壁血流量减少;空肠,回肠粘膜,肌层萎缩,空肠绒毛面积指数下降,影响吸收;胃酸分泌随年龄增加而减少,胃内pH上升。
(六)其它方面的变化老年人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氨基酸吸收减少,使血浆蛋白下降。27岁的青年人平均为:4.7g/d;65~103岁的老年人平均为3.8g/d。老年人对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比青年人减少,免疫力、抗菌力下降;支气管腺毛细胞减少,支气管系统的反应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