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述》 十一、二朝

    作者: 程杏轩

    十二、三日,有形如火烧烟熏者,血不载毒而内攻也。生死看诀∶音不清,食不入,破处干枯,烦乱不寐者,死证也;音清能食,睡卧安耽,爬破淋漓,神舒气爽者,生证也。又当分虚实治∶唇舌洁净,则补兼清解;若唇燥舌干便秘,则单清解,继以平和,攻补两尽矣。(《慈幼筏》)

    十一、二日成痂之际,极好之痘必有咳嗽,或夜暮身热。《幼科佥》云∶毒瓦斯未尽,概投苦寒,多有胃减废食,酿成痘劳者。痘发自肾脏骨髓之中,从内之外,毒乃涣释,收疤之时,真气归里,肺合皮毛,处位高,体清肃,从前灌胀成痂,蒸迫之气,受亏已极,气泄为咳矣。况投利湿下注之药而结痂,上焦已经转燥,若毒仍留伏,焉能收 ?再论幼稚阳常有余,阴未充长,布痘至于结痂,一身脂液大损,阴气告匮可知,故暮夜属阴,时为烦热者,正《内经》云∶阴虚生内热也。昔西邻吴氏女,年甫四岁,痘系顺证,浆满成痂,忽发烦躁,夜热不寐,晨起安然,医用保元、异功,热躁益加,更医以为毒瓦斯未尽,用桑、蚕暨凉解药,热甚而添泄泻。

    余视浆痂形色,询其平日起居,用六味汤一服而安。此二条人多忽而不究,故辨及之。(叶天士)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
  • 作者:
  •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