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述》 初热

    作者: 程杏轩

    初热时只有二事,惟去邪、扶正而已。邪盛则去邪,而正气自旺;正衰则扶正,而邪热自退。正气盛而痘自发,热为痘用,则不为害矣。邪热退,而正气不受烁,血脉充裕,则痘自泰矣。须于此时看明下手,迟则无济于事。(吴东园)

    痘初热,且与轻剂散之。若其家无痘儿,邻里无痘儿,医者不曰伤风,必曰伤食,那得知其为痘?然痘之行,必有所自始。初用药虽与风寒无异,亦须辨之∶如头痛、腹痛、呕吐、咳逆等证,皆风寒之所有者。至于两颧、耳后之花纹见或可凭,手足指冷或可凭,耳尻俱冷未足凭。既服表剂,则热气熏蒸,汗出热减者,表邪也;汗出而热不减者,痘也。复表之,至二、三日,热退或未退,杂证或减或未减,抱儿于亮处,从面部头项,及胸背手足,细细寻看。如已见点,则视儿质之虚实、火毒之微甚,打算全局,以定治法。如未见点,则究其阻滞,斟酌用药。

    ○痘初热,但欲其出,欲其出无过疏表。疏表之剂,天时之寒暑,别以温清;儿质之虚实,酌以轻重。若执一定之方不为区别,第一着便瘥。(《橡村痘诀》)

    或曰∶痘疮发热,何以能预识其轻重耶?曰∶凡发热乍进乍退,气色明莹,精神如常,大小便调,能食不渴,目清唇润,此毒轻也,痘必稀疏,纵出多亦易发易 。如壮热不减,气色惨暗,精神昏闷,大便或秘或泻,不能食,目赤唇焦,此毒甚也,痘必稠密。

    ○或有微热,痘出反密者,其人必口渴唇焦,小便赤,大便秘,身虽不大热,却蒸蒸然,此毒深热亦深,故表不大热,而里热也。

    ○或有热甚,痘出反疏者,其人口必不渴,唇润,目无赤脉,大小便调,身虽大热,但 然,此毒浅热亦浅,故表热里气和也。(万密斋)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作者:
  • 作者: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作者:
    叶霖
  • 作者:
    徐灵胎
  • 作者:
    王九思
  • 《普济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论,2175 类、778 法、61739 方 239 图。 收载方剂最多。《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

    作者:
    朱梓
  • 作者:
    朱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