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活人书》云∶休息痢,经年不愈,缘初起失于通利,致湿热之邪留于冲任之间,久则气血愈陷,清阳不升,故久远不休,只宜调和气血,培补脾肾为主;若专事消导,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此证冲任虽病,幸与脾胃无碍,故饮食如常,所以久而不死,慎勿疑于积热未净,不敢用补。盖经年累月,每下皆有脓血,岂热化为脓可以久延如此乎?总因脏气受伤,以致脂膏不固,随剥随下,若不安养脏气,再以苦寒治痢,荡涤去积,则脏气日败,必至于死而后已也。(《痢证汇参》)
休息痢者,愈而又复,时作时止,积年累月,不能断根。此因始得之时,不曾推下,或用涩药太早,邪不尽去,留连于肠胃之间而作者;或痢后肠胃虚弱,复为饮食所伤而作者。当看其轻重,或热、或寒,或消导、或再为推下,然后以异功散等补剂加收涩之药。(《赤水玄珠》)
痢久,止而复作者,名休息痢。此湿热伏于肠曲之中,最难速止。余用补中益气汤加苓、芍、木香,多验。(许宣治)
久痢不瘥,津血枯槁,肛门涩滞者,千金羊脂煎润以导之。羊脂,《本经》专主下利脱肛,腹中绞痛,世罕知用。(《张氏医通》)
桑螵蛸,收摄肾气,久痢不止,用之甚妙。(余迪兹)
久痢滑泄不禁,用芦稷米涩之。白痢用白,红痢用赤。(《见闻录》)
冷积致痢,其积日久,渐次下坠,竟至大肠下口直肠上口交界之处,有小曲折隐匿于此,为肠脏最深之处,药所不到之地。
证则乍轻乍重,或愈或发;便则乍红乍白,或硬或溏,总无一定,任是神丹,分毫无济。盖此积不在腹内,而在大肠之下,诸药至此,性力已过,尽成糠 ,安能去此沉匿之积?所以多年不愈者,由此故也。古方用巴豆丸下之,第恐久病正虚,未敢轻用,今以鸦胆子一味治之,至捷至当。(《幼幼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