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碥》 烦躁

    作者: 何梦瑶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炙草(二两) 麦冬(一升) 半夏 粳米(各半升) 加姜煎。

    淡竹茹(一两) 水煎服。

    朱砂(一钱,研,水飞) 黄连(净酒炒,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生地黄 当归头(各一钱)

    上为极细末,蒸饼为丸,如黄米大,每服十丸,津下。

    麦冬(去心,七升) 甘草(炙,二两) 粳米(三合)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一斗二升,煎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 冰片 牛黄 腻粉 麝香(各三两) 辰砂(飞,九两) 金箔(九十片)各研匀,炼黄蜡六两,入白蜜三分,同炼匀为丸,每重一两,分作三十丸。

    如治潮热积热,伤寒结胸,发黄狂走,躁热口干,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黄、炙甘草汤下一丸。毒利下血,煎黄连汤,调腻粉少许下。酒毒、食毒、茶毒、气毒、风痰、伏痞、吐利等,并用腻粉、龙脑、米饮下。中毒吐血,闷乱,烦躁欲死者,用生人血(即乳汁)下。小儿百病,惊痫涎潮搐搦,用龙脑、腻粉、蜜汤下绿豆大二丸。

    诸积食积热,颊赤烦躁,睡卧不宁,惊哭泻利,并用金银薄荷汤下,更量岁数加减。

    大人及妇人,因病伤寒时疾,阴阳气变,结伏毒瓦斯胃中,喘躁,眼赤潮发不定,七八日以上至半月未安,医所不明,证候脉息交乱者,可服一丸。或分作二丸,并用龙脑、腻粉、米饮调半盏下。下后仍将此丸拾起,水洗净,以油单纸裹,埋入地中,五日取出,可再与。一丸可用三次。如要药速行,用针刺一孔子,冷水浸少时服。

    黄芩(五钱) 苦参(一两) 生地黄(二两) 水四升,煮取一升,温服,多吐下虫。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薛雪
  • 作者:
    未知
  • 作者:
    王履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