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人参 黄芩 知母 萎蕤 茯苓(各三钱) 芦根 竹茹 白术 栀子仁 陈皮(各半两)
石膏( ,一两) 上锉,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
麦门冬(去心) 生芦根 竹茹 白术(各五两) 甘草(炙) 茯苓(各二两) 人参 陈皮 萎蕤(各三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陈米一撮,煎七分,温服。
竹茹 腹皮 苍术 香附 抚芎 神曲(八分) 半夏 陈皮 生姜 少用吴萸为向导,水煎服,作丸亦可。
黄连 黄芩(各一钱) 陈壁土(炒) 苍术(炒,七分) 吴萸(炮,炒) 陈皮(各五分) 神曲 山楂水煎。
吴茱萸(一升,洗,辛热) 人参(三两,甘温) 生姜(六两,切,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甘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丁香 胡椒 砂仁 红豆(各二十一粒)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枣一枚去核填药,面裹,煨熟去面,细嚼,白汤下,空心,日三服。
水银(一斤) 硫黄(四两) 上二味,用新铫内炒成砂子,入水火鼎 炼为末,糯米糊丸,如麻子大,每三丸,空心,枣汤、米饮、井花水、人参汤任下。量病轻重,增至五七丸。忌猪羊血、绿豆粉、冷滑物。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三升,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水三升,煮一升,分温再服。
浓朴(去皮,姜炒) 升麻 射干(米泔浸) 茯苓(各二两半) 大黄(蒸) 枳壳(去穣,麸炒)
甘草(炙,各一两) 芍药(半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热服。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编。原六十卷。经王孟英新增重编为三十六卷。 分 345 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语。
《血证论》(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着。八卷。阐述气血关系,血证的病机及其疗法,极有心得。
人参 黄芩 知母 萎蕤 茯苓(各三钱) 芦根 竹茹 白术 栀子仁 陈皮(各半两)
石膏( ,一两) 上锉,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
麦门冬(去心) 生芦根 竹茹 白术(各五两) 甘草(炙) 茯苓(各二两) 人参 陈皮 萎蕤(各三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陈米一撮,煎七分,温服。
□
竹茹 腹皮 苍术 香附 抚芎 神曲(八分) 半夏 陈皮 生姜 少用吴萸为向导,水煎服,作丸亦可。
□
黄连 黄芩(各一钱) 陈壁土(炒) 苍术(炒,七分) 吴萸(炮,炒) 陈皮(各五分) 神曲 山楂水煎。
□
吴茱萸(一升,洗,辛热) 人参(三两,甘温) 生姜(六两,切,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甘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丁香 胡椒 砂仁 红豆(各二十一粒)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枣一枚去核填药,面裹,煨熟去面,细嚼,白汤下,空心,日三服。
□
水银(一斤) 硫黄(四两) 上二味,用新铫内炒成砂子,入水火鼎 炼为末,糯米糊丸,如麻子大,每三丸,空心,枣汤、米饮、井花水、人参汤任下。量病轻重,增至五七丸。忌猪羊血、绿豆粉、冷滑物。
□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三升,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水三升,煮一升,分温再服。
□
浓朴(去皮,姜炒) 升麻 射干(米泔浸) 茯苓(各二两半) 大黄(蒸) 枳壳(去穣,麸炒)
甘草(炙,各一两) 芍药(半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