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旨绪余》 三十二、喘

    作者: 孙一奎

    生生子曰∶《内经》云∶“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满喘呕,亦属于肺,以肺主气者也。诸喘气逆者,乃阳火急数而然也。一呼一吸为一息,呼随阳出,吸随阴入,呼吸之间,脾受其气,通乎营卫,合乎阴阳,热则息急气粗,寒则息迟气微。今之喘逆,由火热而息急也,或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脾肾俱虚,或脾湿肿满,或本脏气虚,或瘀血伤滞,皆所以致之,要当合脉认病,合病制方,庶无差失之患矣。

    又曰∶方书有云治喘嗽者,有云治痰喘者,有云治喘逆气急者,有云气喘者,不可不分别明白,究治此病,虚实攸系匪轻。验今之喘嗽者,既嗽而兼有喘声也。痰喘者,喉中有痰,或出或不能出,抬肩撷项者是也。喘逆气急者,无痰嗽而独气急作喘声也。气喘者,较逆急势则稍缓耳。前二者,兼痰兼嗽,盖有杂症以干之,故治有汗吐下之不同也,后二者,乃本脏气虚,或阴虚火动,及产后喘急者,为孤阳几于飞越,治惟补之、敛之。攻补之不同,由虚实之异路也;少有差忒,则轻者重,重者死矣。予于喘嗽二病,寻究端倪,会类治法,逐证填方,不以重复自嫌,其间搜集不尽者,将俟后之明敏,藉此为左券云尔。

    喘而无汗者,宜解表。

    喘而有汗者,宜和营卫,固腠理。

    腹满,脉沉实者,为内实,当下之。

    发时有痰吐出者,宜化痰。

    发时有痰不能出者,宜开提之。

    食积痰逆者,宜导痰运脾。

    饮水多者,宜渗利之。

    久嗽不已,痰壅胸膈气实者,宜吐之。

    心火形肺者,宜清心热。

    气从小腹上冲,乃冲脉之火,宜调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以降之。

    脉数无力者,宜滋阴降火。

    产后喘急者,郭氏谓孤阳绝,阴极,为难治。

    本脏气虚及久喘,攻击太过者,宜人参、五味、阿胶之类补之。

    新喘气实者,宜葶苈、枳壳、桑皮之类泻之。

    肿满脾虚,不能摄水,上迫于肺,喉中作水鸡声者,或小青龙汤,或导水丸,桑皮、赤小豆、瞿麦之类决之。瘀血凝滞胸膈者,或韭汁之类以活之。

更多中医书籍
  •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