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白花蛇 乌梢蛇(酒浸各一宿) 地龙(去土,各三两) 当归(酒制) 苍术(米泔浸七日)木鳖子(去壳) 细辛 蔓荆子 白芷 赤芍药 威灵仙 天麻 天门冬 川芎 甘菊花 何首乌 紫参 荆芥穗 沙参 石菖蒲 胡麻(炒) 苦参 不灰木 草乌 炙甘草 白蒺藜 定风草(即天麻苗) 木贼(各一两)
上件共为末,每服五钱,食后酒调下,多饮为妙。
大风年深不愈,眉毛堕落,鼻梁崩坏,额颅肿破者,此方主之。
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病则气受之,气受之则上病,故眉落、鼻坏而颅破也。高巅之上,惟定风草诸物者,气味轻清,可以亲上,可以驱风,可以胜湿。乃不灰木、石菖蒲、草乌、苍术,则直可以疗湿矣。若苦参、紫参、沙参、何首乌,皆用之以解毒。当归、甘草、门冬、赤芍、胡麻,皆养血清气于驱风燥湿之队者也。地龙者,泥蟠之物,湿土所化也,故能引诸药以就湿;白花、乌梢者,奔腾之类,风动之象也,故能君诸药以驱风,此《易》所谓云从龙,风从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