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效秘传》 恶寒

    作者: 叶桂述 吴金寿校

    恶寒者,风寒客于营卫之中也。惟其风寒客于营卫,则洒淅然恶寒也。惟其营卫之受风寒,则啬然不欲舒也。其恶寒者,非恶寒热之寒,又非恶风也。盖恶风、见风则恶,若居密室之内,帏帐之中,则坦然自舒也。至于恶寒者,虽不见风,亦自里寒虽身大热,亦欲近衣,始发之间,战栗鼓颔,甚则体振,肌肤粟起,毫毛毕直,虽在帏帐之中,重衣厚被,亦不能御其寒也。且寒热之寒,谓寒热更作,热至则寒无矣。其恶寒者,虽身发热,而不欲去衣,甚至向火覆被,犹不遏其寒也。所以然者,由阴气上入阳中,或阳微,或风虚相搏所致。恶寒一切属表,若下症悉具而微恶寒者,是表犹未解,当先解表,乃可攻里也。经曰、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如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若先恶寒,必继之以发热,此则发于阳也。若恶寒而蜷卧,脉细而紧,此则发于阴也。在阳者可发汗,在阴者可温里。恶寒虽悉属表,而在表自有虚实之别。若汗出而恶寒者,为表虚,可解肌。无汗而恶寒者,为表实,可发活。如汗后仍不解,反恶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之。如或少阴病,恶寒而蜷卧,手足厥冷,自利烦躁,脉不至者,又为不治之症。

    按发热恶寒,明是伤寒之候,然亦有近似伤寒者。如脉浮而数,发热恶寒,是伤寒症也,若脉浮而发热恶寒,或有痛处,是痈疽症也。脉浮而涩,发热恶寒,或膈实呕吐,噫嗳吞酸,是伤食症也。脉浮而弦,发热恶寒,或恶食,是欲作疟也。由是观之,发热恶寒之症,岂同一而语哉。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郑寿全,字钦安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
    吴坤安
  • 作者:
    严则庵纂辑、裘庆元辑
  • 《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 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作者:
  •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作者:
  • 作者:
    刘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