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宗金鉴》 痈疽烙法歌

    作者: 吴谦

    【方歌】烙针二枚须一样,箸大头圆七寸长,燃时蘸油烧火上,斜入向软烙斯良,一烙不透宜再烙,脓水流出始安康。

    再用纸拈入烙口,外贴膏药古称强。此法今时不常用,惟恐患者畏惊惶,今时多用阳燧锭,代火针烙实奇方。

    【注】痈疽流注,经久不消,内溃不痛,宜用火针烙之。二枚一样,形如箸粗,头圆,长七寸。拈时蘸香油炭火上烧红,于疮头近下斜入,向软处烙之。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脓水不假手按流出,方用绵纸撮拈如绳状,随深浅拈入烙口,余纸分开,外贴膏药,此古法也,今罕用之。

    盖恐患者惊惧,故以阳燧锭代之。

    方剂:阳燧锭组成:蟾酥(末)朱砂(末)

    川鸟(末)草乌(末,各五分)

    直僵蚕(末,一条)

    以上共和匀,用硫黄一两五钱,置杓内,微火炖化;次入前蟾酥等末,搅匀;再入当门子麝香二分,冰片一分,搅匀;即倾入湿磁盘内,速荡转成片,俟冷取收磁罐内。用时取甜瓜子大一块,要上尖下平,先用红枣肉擦灸处,粘药于上,用灯草蘸油,拈火焠药锭上,灸五壮或七壮、九壮毕,即饮米醋半酒钟,候起小疱。用线针串破,出黄水些须,贴万应膏,其毒即消。如风气痛,用箸子于骨缝中按之,酸痛处以墨点记,灸之。

    再诸疮初起,于肿处各灸三、五壮立瘥。

    【方歌】阳燧锭灸寒肿疮,朱砂二乌僵硫黄,火炼加蟾共冰麝,乘热倾出成片良。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闵纯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