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麻为正疹亦胎毒,毒伏六府感而出,初发之状有类痘,形尖渐密不浆殊,始终调护须留意,较痘虽轻变化速。
[注]
疹非一类,有瘙疹瘾疹温疹,盖痘疹皆非正疹也,惟麻疹则为正疹,亦胎元之毒伏于六府,感天地邪阳火旺之气,自肺脾而出,故多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两胞浮肿,身热二三日,或四五日始见点于皮肤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桃花,间有类于痘大者,此麻疹初发之状也,形尖疏稀,惭次稠密,有颗粒而无根,晕微起泛而不生浆,此麻疹见形之后大异于痘也,须留神调治,始终不可一毫疏忽,较之于痘虽稍轻,而变化之速则在顷刻也。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麻为正疹亦胎毒,毒伏六府感而出,初发之状有类痘,形尖渐密不浆殊,始终调护须留意,较痘虽轻变化速。
[注]
疹非一类,有瘙疹瘾疹温疹,盖痘疹皆非正疹也,惟麻疹则为正疹,亦胎元之毒伏于六府,感天地邪阳火旺之气,自肺脾而出,故多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两胞浮肿,身热二三日,或四五日始见点于皮肤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桃花,间有类于痘大者,此麻疹初发之状也,形尖疏稀,惭次稠密,有颗粒而无根,晕微起泛而不生浆,此麻疹见形之后大异于痘也,须留神调治,始终不可一毫疏忽,较之于痘虽稍轻,而变化之速则在顷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