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寒中腹胀满,作涎作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多冷,时作阴阴而痛,或妄见鬼状,梦亡人,腰背,胛眼,腰脊皆痛。
白术 附子(炮,去皮脐)苍术 陈皮 厚朴(姜制)半夏(汤洗)茯苓 猪苓(去皮)半两 泽泻 肉桂四钱,右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三盏,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量虚实加减多少。
【注】李杲云:脾胃之证,有热中,有寒中。热中者,是火乘土位之病,则当上举清阳,下消阴火,故用补中益气,泻阴火升阳等汤。寒中者,水反侮土之病,则当下伐水邪,中燥脾湿,故用二苓,术,泽,苍,陈,朴,夏,更用桂,附,壮阳胜寒,流通血脉,寒中之病自可愈也。
【按】李杲制此方,施之于脾胃寒湿内盛,胀满多溺,涎涕外盛,足软,腰脊,丸痛,而气不虚者,宜矣。若其人中气已虚,内外寒湿又盛,水来侮土者,总不若理中汤加附子,苍术,茯苓为愈也。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治寒中腹胀满,作涎作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多冷,时作阴阴而痛,或妄见鬼状,梦亡人,腰背,胛眼,腰脊皆痛。
白术 附子(炮,去皮脐)苍术 陈皮 厚朴(姜制)半夏(汤洗)茯苓 猪苓(去皮)半两 泽泻 肉桂四钱,右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三盏,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量虚实加减多少。
【注】李杲云:脾胃之证,有热中,有寒中。热中者,是火乘土位之病,则当上举清阳,下消阴火,故用补中益气,泻阴火升阳等汤。寒中者,水反侮土之病,则当下伐水邪,中燥脾湿,故用二苓,术,泽,苍,陈,朴,夏,更用桂,附,壮阳胜寒,流通血脉,寒中之病自可愈也。
【按】李杲制此方,施之于脾胃寒湿内盛,胀满多溺,涎涕外盛,足软,腰脊,丸痛,而气不虚者,宜矣。若其人中气已虚,内外寒湿又盛,水来侮土者,总不若理中汤加附子,苍术,茯苓为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