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子(生用)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炙)二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按】
此条「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一句,文义不属,其注已详见『伤寒论,辨脉篇』内,不复释。
【注】
下利手足厥冷,脉绝无者,有阴无阳之脉证也。虽用理中四逆辈,恐其缓不及事,急灸脐下,以通其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阳气上脱也,故死。
【集注】
程林曰:下利而至于手足厥冷无脉,则独阴无阳,灸之以复其阳,而脉绝不来,反微喘者,则正气又脱于上,孤阳无根,故死。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者,初利则为气郁于大肠而不外渗,水气并下,但当利其小便,输其渗泻之窍,气宣而利止也。久利则为气陷于大阳,而不上举,又当于升补中兼利小便也。
尤怡曰:下利气者,气随利失,即所谓气利是也。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气利,所下之气秽臭,所利之物稠粘,则为气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可也。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或用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附子(生用)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炙)二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按】
此条「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一句,文义不属,其注已详见『伤寒论,辨脉篇』内,不复释。
【注】
下利手足厥冷,脉绝无者,有阴无阳之脉证也。虽用理中四逆辈,恐其缓不及事,急灸脐下,以通其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阳气上脱也,故死。
【集注】
程林曰:下利而至于手足厥冷无脉,则独阴无阳,灸之以复其阳,而脉绝不来,反微喘者,则正气又脱于上,孤阳无根,故死。
□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注】
下利者,初利则为气郁于大肠而不外渗,水气并下,但当利其小便,输其渗泻之窍,气宣而利止也。久利则为气陷于大阳,而不上举,又当于升补中兼利小便也。
【集注】
尤怡曰:下利气者,气随利失,即所谓气利是也。
□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注】
气利,所下之气秽臭,所利之物稠粘,则为气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可也。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或用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