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个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集解】
李□曰:文蛤汤,即大青龙汤去桂枝,乃发汗之剂,使水饮从毛窍中泄去,以散水饮于外。经云:开鬼开、洁净府,此一方两得之。以内有麻黄、生姜等解表药,故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按】
问曰:「病人脉数」至「胃中虚冷故也」等句,已详『伤寒论·阳明篇』内,错简在此,且与「脉弦者虚也」文义不属。
【注】
弦,饮脉也,非虚脉也,病吐者若见之,则为胃气无余也。胃气无余,肝邪乘之而见弦脉,故名曰虚。询其所以致弦之由,乃为寒在上,医反下之,使胃气尽而无余,则不能消化水谷,致令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变为中寒胃反也。
【集注】
李□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此寒在上者,法当温中始愈,反下之则愈虚寒而愈吐矣。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此条文义不属,必是错简。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虚则伤脾之「虚」字,当是「涩」字,是传写之□。
前条因误下而病胃反,则脉弦;此条不因误下而病胃反,则脉浮而涩也。趺阳脉见浮而涩,浮以候胃,涩以候脾,浮而无力为胃虚,涩而无力为伤脾,胃虚脾伤,则不能消磨水谷,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吐皆仍然不化之宿谷,故曰胃反也。若脉紧涩,则为邪盛正衰,故其病难治也。
徐彬曰:紧为寒盛,涩为液竭,正不胜邪,故曰:难治。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胃反、呕吐者,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呕吐也。主之大半夏汤者,补脾胃止呕吐也。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个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集解】
李□曰:文蛤汤,即大青龙汤去桂枝,乃发汗之剂,使水饮从毛窍中泄去,以散水饮于外。经云:开鬼开、洁净府,此一方两得之。以内有麻黄、生姜等解表药,故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按】
问曰:「病人脉数」至「胃中虚冷故也」等句,已详『伤寒论·阳明篇』内,错简在此,且与「脉弦者虚也」文义不属。
【注】
弦,饮脉也,非虚脉也,病吐者若见之,则为胃气无余也。胃气无余,肝邪乘之而见弦脉,故名曰虚。询其所以致弦之由,乃为寒在上,医反下之,使胃气尽而无余,则不能消化水谷,致令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变为中寒胃反也。
【集注】
李□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此寒在上者,法当温中始愈,反下之则愈虚寒而愈吐矣。
□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按】
此条文义不属,必是错简。
□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按】
虚则伤脾之「虚」字,当是「涩」字,是传写之□。
【注】
前条因误下而病胃反,则脉弦;此条不因误下而病胃反,则脉浮而涩也。趺阳脉见浮而涩,浮以候胃,涩以候脾,浮而无力为胃虚,涩而无力为伤脾,胃虚脾伤,则不能消磨水谷,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吐皆仍然不化之宿谷,故曰胃反也。若脉紧涩,则为邪盛正衰,故其病难治也。
【集注】
徐彬曰:紧为寒盛,涩为液竭,正不胜邪,故曰:难治。
□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胃反、呕吐者,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呕吐也。主之大半夏汤者,补脾胃止呕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