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公元 588 年)刘宋,雷斅着。三卷。是论述药物加工制作的专书。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中,近人有辑本。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