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宗金鉴》 平脉法正误

    作者: 吴谦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大去小」〔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小者为阴盛」〔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小者为阳盛」〔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

    脉来头小本大,当是「脉来大去小」。上微头小者,当是「上微小者为阴盛」。下微本大者,当是「下微小者为阳盛」。始与上下之义相属,当改之,补之。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抟,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抟,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抟,名曰「强」。〔沉〕

    【按】

    名曰沉之「沉」字,应是「强」字,玩下文可知,当改之。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按】

    「薄鲜□」三字,不成句,应是衍文,当删之。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名曰少阴,其脉沉滑,是肾脉也。肾病自得沉滑而濡者,愈也。

    【按】

    东南西方,皆有其文,惟缺北方,仿经文补之。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按】

    「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二句,与上下之义不属,当是错简。

    阳脉「濡」〔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弱」〔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濡」〔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按】

    阳脉浮,其脉浮之二「浮」字,当是「濡」字,若是「浮」字,则与卫气衰,汗出如流珠之义不属。其脉沉之「沉」字,当是「弱」字,若是「沉」字,则与血虚荣气微之义不属,当改之。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自」〔不〕和,处言已愈。

    【按】

    不和应是「自和」,若不和,如何言愈?当改之。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吴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邹存检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作者:
    朱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