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宗己任编》 二十五方图解

    作者: 高鼓峰

    (是解从姚于九本抄附.第不知解自何人.今特低一字以别之.)

    五行有相生相克.相生者.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也.相克者.谓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也.凡脉遇相生者吉.相克者凶.如心见沉细.肝见短涩.肾见迟缓.肺见洪大.脾见弦长.皆遇克也.为鬼贼相侵.危症也.又如心见缓.肝见洪.肺见沉.脾见涩.肾见弦.是子来扶母.遇我之所生也.虽病易瘥.至如肾病传肝.肝病传心之类.此母来抑子.病虽不死.亦绵延日久矣.又我克者为妻.假如春木脉见脾土.是夫得妻脉也.妻来乘夫.虽非正克.然春中独见脾脉.土乘木衰.土乘之则生金来克木耳.若脉见弦缓.则本体尚存.土虽乘之.不足虑也.如本脉全无而独见脾缓之脉.为害必矣.脉赋云.春得脾而莫疗.冬见心而莫治.夏得肺而难瘥.秋得肝亦何疑.此即四时休旺.以例生克之义也.然人脉之息数.出气为呼.入气为吸.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息间脉来四至或五至为平和.不大不小.和缓舒畅.此无病之脉也.至于三迟二败.冷而危也.六数七极.热甚也.八脱九死.极于十一二至.与夫奄奄两息一至.则又散而为变也.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为有神也.当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为有神也.当去其寒.若数极迟败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将何所恃耶.可与之决死期矣.(说本东垣.)

    然脉尽有有力而无神者.亦有无力而有神者.盖有神无神.非即以有力无力论也.如以有力即为有神.无力即为无神.则凡脉之弦劲而勒指者.可为有神而许以生乎.脉之和缓而软弱者.可为无神而断以死乎.恐未必应其口也.则何如有余之症.脉须有力.而有力之中.又贵有神.不足之症.脉宜无力.而无力之中.全在有神数语.为扼诊家之要也哉.

    按五图合为一图.则五图一五行也.所谓合之则一五行也.一图分作五图.则五图各具一五行也.所谓分之则五行各有五.五五二十五也.谓之主病者.乃各脏腑所主之病.如诸风眩掉.悉属于木.诸逆冲上.悉属于火之类是也.变见五症者.乃各脏腑自具之五邪.如木之火病.则为木中无火.木之水病.则为木中无水之类是也.自病自字.与主病主字不同.主病是统正实微贼虚五邪而言.自病则单是正邪.与实微贼虚四邪.平列为五.而统于主病之中者也.之心病之脾病等之字.非由此及彼之谓.盖曰木中的火病.木中的土病也.上之字与下木中之木等之字.同作的字解.不作往字解.若错解之字.则都无理会.一齐差却矣.试于上边之字上加肝胆中心小肠等三字.下边木火土金水等五字.换作正邪实邪等十字读之.云肝胆中之心病为实邪.用七味饮泻木中之实邪.心小肠之脾病为实邪.用远志饮子泻火中之实邪.则图中之义自明.原解于四明二十五方图中,五症变见之义未谛.岂因误解上下两之字.抹却中间一中字耶.理则无二.言讵一端.按图索解.必求其当.用随所见.附解于兹.无而先克循环.同原太极.则合五图为一图可也.即分一图为五图可也.阖得拢亦未始分不开.分得开又未始阖不拢也.而开阖从方便者谁乎.其惟会太极动静之理于一原者乎.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王怀隐、陈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