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学纲目》 腹痛

    作者: 楼英

    〔汤〕小儿腹痛曲腰,干哭无泪,面青白,唇黑,肢冷,为盘肠内吊。凡有此证,急煎葱汤淋洗其腹揉之,葱熨脐腹间。良久,尿自痛中出,其疼立止。续次服药。

    乳香 没药(各少许透明者,细研)

    上件,木香一块,于乳钵内磨,水一分,滚数沸,调乳、没末。

    此药只一服效。

    〔钱〕钩藤膏治小儿腹中极痛,干啼后偃,名盘肠内吊。

    乳香(研) 没药(研) 木香 姜黄(各四钱) 木鳖子仁(二十一个)

    上先将后三味同为细末,次研入上二味,炼蜜和成剂,收贮。每一岁儿可服半皂子大,余以意加减。

    煎钩藤汤化下,无时。次用魏香散。

    魏香散

    蓬术(半两) 阿魏(一钱)

    上先用温水化阿魏,浸蓬术一昼夜,培干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煎紫苏米饮,空心调下。

    〔无〕蒜乳丸治冷证腹痛夜啼。

    大蒜(一棵,慢火煨香熟,研烂) 乳香(另研,五分)

    上研,为丸如芥菜子大。每服七粒,乳汁送下。

    上四方,治寒腹痛,属盘肠内吊,其候曲腰干哭是也。

    〔钱〕胃虚冷,面 白色,腹痛不思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不下利者,调中丸主之。(益黄散治下利而痛也,调中丸治不利而痛也。)

    调中丸

    白术 人参 甘草(炒。各半两) 干姜(炮,四钱)

    上为细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食前,温水下。(海藏云∶仲景理中例也。)

    当归散凡小儿夜啼者,脏寒而腹痛,面青手冷,不吐乳是也,宜此方。服之效。

    当归(去芦头) 白芍药 人参(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桔梗 陈皮(各一钱)

    上 咀,煎五分,时时少服愈。

    上三方,治寒腹痛,属胃虚,其候不思食是也。

    热痛亦啼叫不止,夜发,面赤唇焦,小便赤黄,与三黄丸、人参汤下。(三黄丸方见发热法。)

    〔丹〕腹痛夜啼。服牛黄丸如豆大,乳化吃之,于脐下书田字,立安。(《圣惠方》)

    〔钱〕积痛,口中气温,面黄白,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当磨积,宜消积丸。甚者白饼子下之。后和胃,用白术散。(消积丸、白饼子方见癖。白术散方见消渴。)

    〔丹〕食积腹痛硬。必用紫苏、萝卜子之类。

    〔世〕小儿好吃粽成腹痛。用黄连、白酒药等分,为丸服。

    〔汤〕三棱散治积气肚痛。

    砂仁 甘草 益智(炒,去壳) 三棱 蓬术 青皮(炒,各等分) 为末,白汤点下。

    虫痛,面 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安虫散主之。小儿本怯者,多此病。(田氏云∶虫痛,啼哭俯仰,坐卧不安,自按心腹,时时大叫,面无正色,或青或黄,唇白。又目无精色,口吐涎沫,此为虫痛。)

    〔钱〕安虫散治小儿虫痛。

    胡粉(炒黄) 鹤虱(炒黄) 川楝子(去皮核) 白矾(枯,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大者五分,米饮调下,痛时服。

    〔汤〕治虫动,痛极不可忍。用干漆半两,槟榔一枚生用,窑老一块,再 细研,三件一处为末,空心热酒调,良久,取下虫,立愈,验。(窑老,恐窑中 过泥物也。)

    又方 用干漆一两,捣碎,炒令烟尽出,用新汲水入生麻油,空心调下。

    〔钱〕安虫丸治上中二焦虚,或胃寒虫动及痛。

    干漆(炒烟尽,二分) 雄黄(一分) 巴豆霜(一钱)

    上为细末,糊丸如黍米大,量儿大小服之。取东引石榴根煎汤下,或苦楝根,或芜荑汤下五七丸至二三十丸,发时服。

    芜荑散主治同前。凡小儿痛时,便高声啼叫,人中上鼻头唇口一时黑色,脉法当沉弱而弦,今反脉大,是虫症也。

    白芜荑 干漆(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五分,或一钱,米饮调下,发时服。

    〔丹〕蛔虫。用苦楝根为君,佐以二陈汤煎下。

    〔钱〕积痛,食痛,虚痛,大同小异。惟虫痛者当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随其症用药。虫与痫相似,小儿本怯故胃虚冷,则虫动而心痛,与痫症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虫散主之。

    辛氏女子五岁,病虫痛。诸医以巴豆、干漆、 砂之属治之,不效。至五日外,多哭而俯仰,睡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面无正色,或青或黄,或白或黑,目无光而慢,唇白吐沫。至六日,胸高而卧转不安。召钱至,钱详视之。用芜荑散三服,见目不除青色。大惊曰∶此病大困,若更加泻,则为逆也。至次日,辛见钱曰∶夜来三更果泻。钱于泻盆中看,如药汁,以杖搅之,见有丸药。钱曰∶此子肌浓,当气实,今证反虚,不可治也。辛曰∶何以然?钱曰∶脾虚胃冷则虫动,而今反目青,此肝乘脾。又更加泻,知其气极虚也。而丸药随粪下,即脾胃已脱,兼形病不相应,故知死病。后五日昏笃,七日而死。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闵纯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