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
〔《活》〕吐有冷热二症,寸口脉数,手心热,烦渴而吐,以有热在胃脘,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饮水而吐者,理中汤去术加生姜主之。
阴症喘促及吐逆者,返阴丹入口便住。
大橘皮汤治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又无汗,心烦,骨节疼痛,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入。先服大橘皮汤,吐止后宜建中汤。
陈皮(一两半) 生姜(一两) 枣子(八枚) 甘草(炙,半两) 人参(一钱) 竹茹(半升)
上水三大盏,煮取一盏,分二服。
病患直患呕吐,而脚弱或疼,乃是香港脚,当作香港脚治之。(治见厥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