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学纲目》 盗汗

    作者: 楼英

    〔垣〕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圣药也。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柏 黄芩 黄 黄连(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小儿用半钱。

    正气汤治盗汗。

    黄柏(炒,一钱) 知母(炒,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上粗末,作一服,水二大盏,煎一盏去渣,临卧服。

    〔丹〕当归龙荟丸 治盗汗。(见治法门。)

    〔《本》〕治盗汗,外肾湿。

    人参 苦参 龙胆草 麻黄根(各三钱)

    上件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烧麸汤下。

    严氏黄 汤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并宜服之。

    黄 (去芦,蜜炙,两半) 白茯苓(去皮) 熟地(酒蒸) 桂枝(不见火) 天门冬(去心)麻黄根 龙骨(各一两) 五味子 小麦(炒) 防风(去芦) 当归(酒蒸) 甘草(炙。各两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温服,不拘时。发厥自汗,加熟附子。发热自汗,加石斛。

    〔《山》〕盗汗,临夜吃淡煮麦丸子,空心服妙香散。

    〔《本》〕戢阳气,止盗汗,进饮食,退经络热,柏子仁丸

    柏子仁 半夏曲(各二两) 牡蛎(坩锅子内火 ,用醋淬七次,焙干) 人参 麻黄根(慢火炙,拭去汗) 白术 五味子(各一两) 净麸(炒,半两)

    上八味为末,枣肉丸桐子大。空心米饮下三五十丸,日二服。得效减一服,将愈即住。作散调服亦可。

    〔丹〕白术汤治盗汗。

    用白术四两,分作四处∶

    一两(用黄 同炒) 一两(石斛同炒) 一两(牡蛎同炒) 一两(麸皮同炒)

    各味炒黄色,余药不用,只用白术研末,每服三钱,用粟米煎汤送下,尽四两为效。

    〔世〕治盗汗出,山药一味为末,临卧酒调下三钱效。

    〔《本》〕牡蛎散 治盗汗。(方见前自汗门。)

    〔世〕黄 散治盗汗。

    黄 木通 葛根

    上为粗末,水煎服。

    〔《衍》〕治盗汗尤切。将椒目微炒,捣细末,用半钱匕。以生猪上唇煎汤一合调,临睡服,无不效。盖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蛊。

    〔世〕五仙丸治盗汗。

    天仙子 五灵脂

    上为末,水糊丸桐子大。三十丸,白汤临卧服。(本草云∶天仙子一名莨菪子,性甘寒,有毒,服者审之。)

    〔《本》〕治盗汗。

    威灵仙 甘草(各半钱) 水煎服。

    脏腑盗汗皆属肾。经云∶肾病者,盗汗出,憎风是也。

    运气盗汗皆属寒水。经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甚则劳汗出,憎风。又云∶太阳所至,为寝汗 是也。

    〔世〕治盗汗。桑叶为末,茶服之,诸药不应者,累验。(出《医说》)

    〔孟〕豆豉能治久盗汗患者,以一升微炒令香,清酒二升渍两三日,取汁,任人服之。不瘥,更作三两剂即止。

    〔《衍》〕牡蛎 过,麻黄根等分,同研极细粉,治盗汗及阴汗。

    〔世〕盗汗∶阴都、五里、间使。

    〔扁〕盗汗∶中极、气海。虚损盗汗劳热∶百劳(三分,泻三吸)、肺俞(四分,补三呼。)。

    〔成〕盗汗者,谓睡而汗出者也,不睡则不能汗出,方其睡也,溱溱然出,觉则止而不复出矣。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闵纯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