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学真传》 婴儿

    作者: 高秉钧

    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父母精血之形以成,甫离胞胎,腑脏之形未充,阴阳之气已立。此形此气,赖乳为先,间有小疾,多属本气不和,不宜妄投以药,即药亦当调其本气;若概以发散、消痰、清热之药投之,非惟无益,反害之矣。轩、岐论医,言人身经脉循行之道,血气交会之理,上下内外,升降出入,原无分于长幼。

    数千年来,正道无传,方技蜂起,不知经脉血气,如何升降?如何出入?原本未明,遂谓大人、小儿当分科异治;治既分,则方科寻究方书,儿科秘传歌括,昧昧昏昏,毒流天下。遇病,辄曰点乳勿与。讵知婴儿之病,轻者什九,重者什一,惟藉名医,知脏腑之原,识阴阳之本,按经投治,以法救之耳!今既绝其乳,复以消散之剂投之,病至轻者,间亦自愈;若气血有乖而身热,脾胃内虚而生痰者,遇此断不能愈矣。甚至痰益生,则消益峻,热愈炽,则凉愈投,至死不变,犹谓如是以治而病不愈,无如何矣。是则可叹也已!夫婴儿者,犹物之初生萌芽也,肠细胃小,藉有形之乳食,养无形之气机,毋容绝也。即曰乳食太过,乍有壅滞,须知一周不食,胃亦空矣,一剂消食,滞已行矣。平人饮食入胃,传化无停,一日数餐,次日皆传道而出。至饲乳小儿,则随食随消,传化尤速∶若绝养胃之乳,复投以戕胃之药,施于无病之儿亦病,况已病乎!即更辩曰∶小儿外感风寒,内停乳食,身发寒热,胸膈气满,发散消磨且不愈,奚可食哉?而孰知其不然也。风寒原非外感,饮食本不内停,但古先圣贤,未经明言,世何以知?盖人之一身,有三阴五脏之气,三阳六腑之气,合十二经脉,气血流行,外则从肌达表,遍行周身以御外侮,内则由脏至腑,气归于胃,以消饮食。如曰外感,则富贵之儿,襁之褓之,不出户庭,何以多感?贫贱之儿,受风受寒,不避外邪,何以少感?受而不病,则无外感,不受而病,实从内生矣。如曰内停,则无病之时,频频食乳,何不停食?既病之后,日日不乳,何以停食?若云初因停食而病,至今未消,试问人之胃腑,何如者也?食停于胃,如此不消,则胃之真气已绝,尚何容医?盖在上脘者,名曰宿食,入于胃中,即便腐化。若上脘不清,则点水必恶,见食如仇。何以抱病之儿,渴欲求饮,见食朵颐?

    由此观之,则外感风寒,内停乳食之说,可废矣。方书诈无为有,儿医日杀生灵,罪将奚归?天欤!其不欲苍生之环聚欤,乃假其手于儿医欤!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