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痹者,痛也,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心,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也。心为君火,三焦为相火,二火冲击,咽喉痹痛,法当散之、清之,加味甘桔汤主之。又有非时暴寒,潜伏于少阴经,越旬日而后发,名曰伏气咽痛,谚云肾伤寒是已,法当辛温以散之,半夏桂甘汤主之,复有少阴中寒之重证,寒客下焦,逼其无根失守之火,发扬于上,遂致咽痛,其症手足厥冷,脉细沉,下利清谷,但用理中、四逆汤疗寒,而咽痛自止。斯二者,寒也,其他悉属热证,不可不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痹者,痛也,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心,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也。心为君火,三焦为相火,二火冲击,咽喉痹痛,法当散之、清之,加味甘桔汤主之。又有非时暴寒,潜伏于少阴经,越旬日而后发,名曰伏气咽痛,谚云肾伤寒是已,法当辛温以散之,半夏桂甘汤主之,复有少阴中寒之重证,寒客下焦,逼其无根失守之火,发扬于上,遂致咽痛,其症手足厥冷,脉细沉,下利清谷,但用理中、四逆汤疗寒,而咽痛自止。斯二者,寒也,其他悉属热证,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