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本草求真》 泽泻

    作者: 黄宫绣

    (水草)泻膀胱气分湿热

    泽泻(专入膀胱肾)。甘淡微寒。能入膀胱气分。以泻肾经火邪。功专利水除湿。故五苓散用又治水蓄烦渴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长于行水。)八味丸用此以泻肾经湿火。(时珍曰。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接引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人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有偏胜之害矣。汪昂曰。六味丸有熟地之温。丹皮之凉。山药之涩。茯苓之渗。山茱之收。泽泻之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即有加减。或加紫河车一具。或五味麦冬杜仲牛膝之类。不过一二味。极三四味而止。今人或疑泽泻之泻而减之。多拣本草补药。恣意加入。有补无泻。且客倍于主。责成不专。而六味之功。反退处于虚位。失制方之本意矣。此近世庸师之误也。)

    俾其补不偏胜。则补始无碍耳。岂曰泽泻补阴。功同于地黄之列哉?第其湿热不除。则病症莫测。故有消渴呕吐。痰饮肿胀。香港脚阴汗。尿血泄精种种等症。(病症皆因湿热为害。)用此甘淡微咸以为渗泄。(精泄安可渗利。因于湿热而成。不得不渗利耳。)则浊气既降。而清气上行。(故有耳聪目明之功。)所谓一除而百病与之俱除也。但小便过利。则肾水愈虚。而目必昏。(易老云。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目昏。)此一定之理耳。盐水炒。或酒拌。忌铁。

更多中医书籍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
  • 作者:
  •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
  • 作者:
    黄凯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