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人类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主要在冬季流行,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犯小肠细胞的绒毛,潜伏期2~4天。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受损细胞可脱落至肠腔而释放大量病毒,并随粪便排出。病人最主要的症状是腹泻其原因可能是病毒增殖影响了细胞的搬运功能,妨碍钠和葡萄糖的吸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感染后血液中很快出现特异性lgM、lgG抗体,肠道局部出现分泌型lgA,可中和病毒,对同型病毒感染有作用。一般病例病程3~5天,可完全恢复。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
《时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陈念祖(修园)着。二卷。 选择常用方剂 108 首,按性质分为十二类,叙理简明,便于学习。
《时病论》(公元 1882 年)清.雷丰(少逸)着。八卷。阐述四时的“伏气”、“新感”等急性热病,立法清晰,为有关温热病 重要著作之一。
人类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主要在冬季流行,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犯小肠细胞的绒毛,潜伏期2~4天。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受损细胞可脱落至肠腔而释放大量病毒,并随粪便排出。病人最主要的症状是腹泻其原因可能是病毒增殖影响了细胞的搬运功能,妨碍钠和葡萄糖的吸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感染后血液中很快出现特异性lgM、lgG抗体,肠道局部出现分泌型lgA,可中和病毒,对同型病毒感染有作用。一般病例病程3~5天,可完全恢复。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