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奇恒痢疾最堪惊,阳并于阴势莫京,喉塞咽干君切记(嘉庆戊午夏,泉郡王孝?患痢七日。忽于寅午之交,声微哑,谵语半刻即止,酉则死。七月,榕城叶广文观凤之弟,患同前证,来延,自言伊芳弟痢亦不重,饮食如常,惟早晨咽干微痛,如见鬼状,半刻即止,时届酉刻,余告以不必往诊,令其速回看看,果于酉戌之交死,)大承急下可回生。
泄泻之证,《内经》所谓∶“湿胜则濡泄,”是也。宜以胃苓汤为主。如寒胜则下利清谷,加干姜、附子、吴茱萸。如热甚则下利肠垢,去桂枝,加黄连、黄芩、干葛。如食积加麦芽、山楂炒黑。如虚甚加人参。若五更后根据时作泻,名脾肾泻,宜四神丸去肉豆蔻,加人参、白术、罂粟壳、干姜、茯苓,以枣汤叠丸,临卧以姜汤送下四、五钱。久泻宜圣济附子丸。又《金匮翼》乳豆丸,治滑泄不止,诸药罔效。方用肉豆蔻(生为末)、通明乳香(以酒浸过)研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送下。(经义)《金匮真言》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湿胜则濡泄。”又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曰∶“水谷之寒湿,感则害人六腑。”《脏气发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经脉篇》曰∶“脾所生病,心下急痛,溏瘕泄。肝所生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厥论》曰∶“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阴阳别论》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肺脉小甚为泄,肾脉小甚为洞泄。”《脉要精微论》曰∶
“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又曰∶“脉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玉机真脏论》曰∶“泄以脉大,脱血而脉实,皆难治。”《师传篇》曰∶“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