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知母苦寒润心肺,补肾泻火更清胃,劳蒸渴嗽止疟斑,兼利小肠消肿溃。
补阴药用之,以其能知血之母也。无毒。沉而降,阴中阴也。入足阳明、手太阴,足少阴本药。润心肺,滋化源,止惊悸,下气消痰。泻肾火、胃火之圣药。内伤虚劳,阳盛有汗,骨蒸热劳,往来传尸疰病,消渴口干,咳嗽,伤寒,久疟,烦热发斑皆治。兼通小肠,除邪气,肢体浮肿及胁膈中恶,风汗内疸,妊娠腹痛,产后蓐劳,辟射工溪毒。经云∶多服令人泄。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去皮,补药盐水或蜜水蒸,或炒,上行酒炒。忌铁器。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知母苦寒润心肺,补肾泻火更清胃,劳蒸渴嗽止疟斑,兼利小肠消肿溃。
补阴药用之,以其能知血之母也。无毒。沉而降,阴中阴也。入足阳明、手太阴,足少阴本药。润心肺,滋化源,止惊悸,下气消痰。泻肾火、胃火之圣药。内伤虚劳,阳盛有汗,骨蒸热劳,往来传尸疰病,消渴口干,咳嗽,伤寒,久疟,烦热发斑皆治。兼通小肠,除邪气,肢体浮肿及胁膈中恶,风汗内疸,妊娠腹痛,产后蓐劳,辟射工溪毒。经云∶多服令人泄。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去皮,补药盐水或蜜水蒸,或炒,上行酒炒。忌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