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学传心录》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

    丹溪曰:“泄泻有湿、有火、有气虚、有痰积、有食积”。戴元礼①注曰:“凡泻水腹不痛者是湿;饮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气虚;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是火。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是痰积;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是食积”。

    ①戴思恭、字符礼,明、浦江县人,朱丹溪弟子。着有《证治要诀》、《证治类元》、《类证用药》。

    泄泻之病,四时感受不同,或因风寒暑湿所干,或因饮食所伤,动伤脾胃之气,故作泄泻。治当分其新久,审其原因,新则以伐邪之药为主,而健脾之药为佐;久则以补脾之药为君,而升发之药为使。予常辨其症而用药,确然有论者录之于后:泻下青色,腹痛脉浮者,挟风也,宜羌活、防风之类。泻下白色,腹痛、脉沉迟而弱,四肢清冷,小便澄彻者,挟寒也,宜干姜、肉桂、附子之类。泻下黄色,口渴、烦躁、脉虚、身热者,挟暑也,宜黄连、扁豆、香薷之类。泻下清水,或如陈腐水色,腹不痛、身体重、倦怠无力,脉沉而缓者,湿也,宜苍术、白术、厚朴之类。泻下完谷不化,酸臭异常,胸膈饱闷,恶闻食气者,伤食也,宜山查、草果、神曲、麦芽,莱菔子之类。泻下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或如鱼冻者,挟痰也,宜南星、半夏之类。泻下过多,小水不利者,当分利阴阳,使小水长而大便实也,宜茯苓、猪苓、滑石、泽泻之类。如久患泄泻者又不可用,用之则损阴气,当见眼胞下陷而病凶。此七条乃伐邪之药也。至于健脾者,莫如白术、茯苓、陈皮、白芍之类;而补脾者莫如人参、山药、扁豆、莲肉、薏苡仁、芡实之类。大抵脾胃之气,上升则为生长之令,下降则为收藏之令。泄泻日久,脾胃之气下陷,宜佐升发之药,如升麻、防风、柴胡、葛根、羌活之类。又有每夜子时后五更前作泻着,乃肾虚作泻也,宜肉蔻、破故纸、吴茱萸、五味子以补肾。

    五苓散见16页

    胃苓汤

    寒泻腹中痛,大小便利清,胃苓汤一盏,姜枣水煎成。(即平胃散合五苓散)

    薷苓汤

    暑泻热如汤,心烦渴不安,薷苓汤八味,灯心用一团、(即黄连香薷饮合四苓散)

    柴苓汤

    身热口中渴,更兼泻下频,柴苓汤一剂,施治捷如神。(即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参苓白术散

    (人)参(茯)苓白术散,莲肉扁(豆)薏仁,砂仁甘(草)桔(梗)(山)药,久泻胃中虚。

    按:泄泻日久,元阳亏损。健脾止泻不效者,当以补骨脂、吴茱萸、芡实、附子、干姜、肉桂、益智仁之类。补命门之火.若久泄肠滑、气虚下陷、脱肛或肛门不闭,宜人参、黄芪、白术、诃子、白芍、赤石脂、石榴皮、粉草、米壳等药,补益收脱。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叶霖
  • 作者:
    郭士遂
  • 作者:
    陈士铎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我局对各示范区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规律性经验和规范性做法进行提炼、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联 系 人:严华国 吴 迪

    联系电话:010-65914966 65930672(传真)

    二○○九年八月五日

    作者:
  • 作者:
  •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作者:
  • 作者:
    徐大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