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一升便提,气气归脐,一降便咽,水火相见。
凡修养家,以鼻为天门,以口为地户,地户常闭。天门常开,故此法只以鼻息为候。
遇鼻入息曰吸,即便升气,将下部前后着力一提,气气归脐也。遇鼻出息曰降,即便放身自在,徐徐出气,咽津一口, 然有声,亦以意存送于脐中,乃是一降便咽,水火相见也。盖脐中乃真元所聚之处,真气悉藏于此,原胎息之所也,凡咽纳之际,若有津液,尤为妙也。一升一降,使气相会,心肾相合,水火相见,所以谓炼成离女液,咽尽坎男精也。如此行之,不计度数,不拘时候,要行即行,要止即止,一身之后,脐轮火炽,两肾汤煎,腹中气转,如雷之鸣,小便渐减,久而百病皆除,延年益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