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饮食营养学》 油菜(《便民图纂》)

    【基原】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茎叶和总花梗。

    【异名】芸苔。

    【性味归经】辛、甘,凉。入肺、肝、脾经。

    【功效】行瘀散血,消肿解毒。

    【应用】

    1. 劳伤吐血:油菜全株熬水服。(《四川中药志》)

    2. 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疼痛,心神烦闷:油菜捣绞取汁共200g,蜜100ml。令温服之。(《圣惠方》)

    3. 急性乳痈,无名肿毒:油菜煮汁或捣绞汁,每次温服一杯,一日三次。(《食物与治病》)

    4. 产后恶露不止,血气刺痛:油菜子炒香,肉桂4.5g,共研细末,用醋煮面粉糊为丸如龙眼粒大,每服1~2丸,用酒送下,每日3次。(《家庭食疗手册》)

    【使用注意】

    麻疹后,疮疥,目疾患者不宜食。

    【按语】

    早春,鲜菜之嫩苗,炒食味鲜美。稍后摘下晒干,盐腌切碎入瓮,名黄腌菜,味更佳。江南民间喜食。鲜菜、腌菜都有清热解毒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本草》:“主风游丹肿,乳痈。”

    2. 《日华子本草》:“治产后血风及瘀血。”

    3. 《开宝本草》:“破徵瘕结血。”

    4. 《随息居饮食谱》:“破结通肠。”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