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饮食营养学》 香蕉(《本草纲目拾遗》)

    【基原】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实。

    【异名】蕉子、蕉果。

    【性味归经】甘,寒。入脾、胃经。

    【功效】清热,润肠,解毒,止痛。

    【应用】

    1.痔疮及便后出血:香蕉二个,不去皮,炖熟,连皮食之。(《岭南采药录》)

    2.牙痛:香蕉两枚,煎热汁一碗,含漱。(《经验方》)

    【使用注意】

    进食过多,会导致胃肠功能障碍。

    【现代研究】

    果肉中所含的5—羟色胺可使胃酸降低,香蕉本身又能缓和对胃粘膜的刺激,故对一些药物等诱发的胃溃疡有保护作用。每日食入5—羟色胺10mg对胃肠功能并无障碍,但食入过多,则可引起障碍。成熟香蕉之果肉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液有抑制真菌、细菌的作用。

    【按语】

    临床发现,糖尿病病人摄入香蕉中的糖类后,尿糖较进食别的糖类为低。香蕉中果糖与葡萄糖之比为1:1,这一天然组成,对治疗脂肪痢是合适的,也适用于中毒性消化不良。香蕉质润性软,适合于老年人、习惯性便秘、高血压、冠心病者经常食用。

    【参考文献】

    1.《本草求原》:“止渴润肺解酒,清脾滑肠,脾火盛者食之,反能止泻止痢。”

    2.《本草纲目拾遗》:“收麻风毒。两广等地湿热,人多染麻风,所属住处,人不敢处,必种香蕉木本结实于院中,一年后,其毒尽入树中乃敢居。”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