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脾则逢寒急,逢热则纵,此皆随所受邪气而生证也。大率痹病,总而言之,凡有五种∶筋痹、脉痹、皮痹、骨痹、肌痹是也。筋痹之为病,应乎肝,其状夜卧则惊,饮食多,小便数;脉痹之为病,应乎心,其状血脉不流,令人痿黄,心下鼓气,卒然逆喘不通,嗌干善噫;肌痹之为病,应乎脾,其状四肢懈怠,发咳呕吐;皮痹之为病,应乎肺,其状皮肤无所知觉,气奔喘满;骨痹之为病,应乎肾,其状骨重不可举,不遂而痛且胀。诊其脉大而涩为痹,脉来急者亦为痹,脉涩而紧者亦为痹。又有风血痹,阴邪入于血经故也。外有支饮亦令人痹,当随证施治。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脾则逢寒急,逢热则纵,此皆随所受邪气而生证也。大率痹病,总而言之,凡有五种∶筋痹、脉痹、皮痹、骨痹、肌痹是也。筋痹之为病,应乎肝,其状夜卧则惊,饮食多,小便数;脉痹之为病,应乎心,其状血脉不流,令人痿黄,心下鼓气,卒然逆喘不通,嗌干善噫;肌痹之为病,应乎脾,其状四肢懈怠,发咳呕吐;皮痹之为病,应乎肺,其状皮肤无所知觉,气奔喘满;骨痹之为病,应乎肾,其状骨重不可举,不遂而痛且胀。诊其脉大而涩为痹,脉来急者亦为痹,脉涩而紧者亦为痹。又有风血痹,阴邪入于血经故也。外有支饮亦令人痹,当随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