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一得集》 补药不宜轻服论

    作者: 未知

    内经四气调神为摄生之本.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饮食有节.不可过也.过食即有偏胜之患.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落.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KT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而人之所赖以生者谷也.万物之性.中正和平者.亦莫如谷.故人虽百年而不厌其常食也.上古治病之法.病去则调养以谷味.未尝病后而峻补之者.张仲景为立方之祖.观伤寒论及金匮二书.其方皆是治病.补剂之方甚少.后贤惟张子和得之.病去则教人以糜粥调养.与内经之旨不相违悖.而补方之盛行者.则始于张景岳、赵养葵.动辄参 归地.而薜立斋宗之.后世徒震其名.以为信然.效之者误人无算.观其治案中.无不以补中益气.逍遥散、归脾汤三方.通治百病.其余采用之方甚少.即此便可知矣.盖风寒暑湿四时之气.其中于人也.则曰邪气.人在气交之中.其能免乎.而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暑则伤气.湿则伤人皮肉筋骨.内伤于脾胃.是四气之伤人也.在表则恶寒发热.在里则四肢困倦.类乎内伤之虚象.即灯结煤而暗之义.前已详论之矣.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尽.误投补剂.必至邪与正为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终身之疾.可慨也.识者鉴及于此.是以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宁使五谷调养.既可省费.亦无弊窦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李时珍
  • 作者:
    赵学敏
  • 作者:
    叶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陈嘉谟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杨时泰
  • 作者:
    唐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