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西方子明堂灸经》 脊中第二行二十五穴

    作者: 不详

    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中。不灸(原注∶又名本神)。

    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灸五壮。主伤寒项强,目瞑,鼻塞,风劳,呕逆上气,胸痛背痛,气短不安,风眩头痛,鼻清涕出,时时嚏不已,鼻衄、窒、喘息不通,咳逆。

    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灸三壮)。主癫痫,瘿气,吐逆上气,汗不出,支满,脊强寒热,不食,内痛皮痒,传尸骨蒸,肺嗽,喘咳少气,百病胸中痛,胸中气满,背偻如龟。

    在第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灸五壮(原注∶出《山经》)。主理逆气呕逆,心痛留结,胸闷。

    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原注∶《铜人》不灸)。

    在第六椎下两旁相去一寸半(原注∶又名高盖)。许灸。主寒热,腹中痛、雷鸣,气逆心痛。

    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灸三壮)。主胸胁相引,不得倾侧,肩背塞,痉,心痛,痰饮吐逆,汗出寒热,骨痛,虚胀支满,痰疟癖,气块,膈上痛,喉痹,身常湿,不食,切痛,喉痹哽噎,咽肿不得消,食饮不下。主吐食。

    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灸三壮。主口干,中风,支满,短气,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闭塞,腰痛肩疼,寒疝。主热病差后食五辛多,患眼暗如雀目,鼻中酸,两胁急痛,唾血呕血,筋急,手相引筋,寒热,痉。

    在第十椎下两旁各相去一寸半(灸三壮)。理心胀满,吐逆短气,痰闷,食难下不消,舌干,食饮不下,目黄,胸胁不能转侧,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

    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去一寸半。灸三壮。主腰、身黄,胀满,腹肚泄利,身重,四肢不收,黄胆,邪气,癖积聚,腹痛,寒热,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而身羸瘦,腰脊强急,热痉,引骨痛,黄胆,善欠,不下食,胁下满,欲吐,身重不欲动,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肤,痰疟寒热。

    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去一寸半。灸三壮。主烦满吐食,腹胀不能食,腹满而鸣,胃中寒胀,食多呕吐,筋挛急,食不下,胸胁满,羸瘦,肠鸣腹痛,脊痛。

    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灸三壮。主水谷不消,腹胀,腰痛,吐逆,目眩头痛,食不下,肠鸣胪胀,腹中痛,欲泄注。主腹积聚如石,肩背拘急,腰脊强。

    在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与脐对是。灸三壮。主虚劳耳聋,肾虚水脏胀,挛急,腰痛便浊,阴中疼,血精出,五劳七伤,冷呕,脚膝拘急,好独卧,身肿如水,小腹痛。主呕吐,寒中,洞泄不化,小便难、赤、浊,骨寒热,两胁引痛目KTKT不明,恶风寒,面赤热,心

    在第十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主腰痛,痔病。

    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灸三壮。主腰痛,肠鸣胀满,绕脐中痛,大小便不利,或泄利食不化,脊骨强。主大小便不利,肠鸣,腹肿,暴泄,食不下,喜饮。

    在第十七椎下两旁相去一寸半。主风劳腰痛,泄痢,虚胀,小便难,妇人瘕聚诸疾。

    在第十八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灸三壮。主大便脓血出,五痔疼痛,妇人带下,大小便难,淋癃,小便黄赤,泄痢脓血,五色重下,肿痛,腰脊疝痛,腰脊急强。

    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灸三壮。主风旁腰痛,泄利,肠痛,大小便难,尿赤,阴生疮,少气,足胫冷,拘急不得届伸,女人瘕聚,烦满汗不出,小便赤黄,腰脊急强,坚结积聚,足清不仁。主热痉引骨痛。

    在第二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灸三壮。(原注∶又名脊内)。主赤白痢,虚渴汗出,腰不得俯仰,腹胀胁痛腰疝,寒热,痉反折。

    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不宜灸。

    在第一孔,腰髁下一寸,侠脊两旁。灸三壮。主呕逆,寒热腰痛,妇人绝子,疟寒热,阴挺出,不禁白沥,痉反折,小便大便利。主鼻衄。

    在侠脊第二空陷中。灸三壮。主腰下至足不仁。主腰足痛,恶寒,妇人赤白沥下,心下积胀。腰痛不可俯仰,足清不仁,大小便利,疝气下坠。

    在第三空,侠脊陷中。灸三壮。主妇人赤淫下白,气癃,月事少,大便难,大小便利,腹胀飧泄,丈夫五劳、七伤、六极,腰痛。

    在第四空,侠脊陷中。灸三壮。主腰痛,妇人下苍汁不禁,赤沥,阴中痒痛,引小腹控,不可以俯仰,大小便利,腹鸣胪胀,欲泄注。

    在阴尾骨两旁(原注∶又名利机)。(灸三壮)。主腹中有寒,泄注,肠癖便血久痔,阳气虚乏,阴汗湿。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汪宏
  • 作者:
    叶天士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