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续名医类案》 赤丹

    作者: 魏之琇

    (即游风。)

    万密斋治一小儿,腿如霞,游走不定,先以麻油涂患处,砭出恶血,其毒即散。用九味解毒散一剂而愈。

    一小儿患赤丹,外势虽轻,内苦便秘,此患在脏也。服大连翘饮,敷神功散而瘥。(又大连翘饮,歌诀曰∶连翘荆芥通车芍,归活风柴蝉共甘,等分栀芩还减半,煎须紫草正相堪。文田按∶三方均出明代许绫《婴童百问》。)

    万密斋曰∶一小儿丹发于脸,眼中红肿,手不可近,三日死。

    立斋治一小儿,遍身皆赤,砭之,投解药即愈。一小儿遍身亦亦,不从砭治,致毒瓦斯入腹,遂不救。此症乃恶毒热血,蕴蓄于命门,遇相火而合起也。如霞片者,须砭去恶血为善。如肿起赤色,游走不定者,宜先以生麻油涂患处,砭之以泄其毒。凡从四肢起入腹者,不治。虽云丹有数种,治有数法,无如砭之为善。常见患稍重者,不用砭法俱不救。

    庄敛之子未及三月,乳母不善于养,盛暑中拥衾令卧,忽患丹毒,遍游四肢,渐延背腹,仓皇求告。予曰∶儿方数月,奈何苦之以药?急以犀角绞梨汁磨服。问故,曰∶犀角能解心热,而梨汁更能豁痰,且味甘则儿易服。别疏方用荆芥穗、牛蒡、生地、丹皮、元参、花粉、薄荷、竹叶、麦冬、生甘草、连翘、贝母、生蒲黄,令煎与乳母服之,乳汁即汤液矣。根据法治之,一日夜,赤渐淡,越日丹尽退。后卒以乳母不戒,患惊风而殇。(《广笔记》载,灵心妙手,可以为师。)

    马名鞠传治下部火丹,用蚕砂、山栀、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石膏共末,水调敷上立效。切勿用芭蕉根。又方∶用黄连末,蜜和鸡子清调服。马云∶若遇抱头火丹,必砭去恶血方效。每用此法治人,其不肯砭者多误事。(同上。)

    立斋治吴刑部静之子,甫周岁,患丹毒,延及遍身如血染。用瓷锋击刺遍身出黑血,以神功散涂之。查春田用大黄连翘饮而愈。又王国戚子,未弥月,阴囊患此,如前治之而愈。金氏子不欲刺,毒入腹而死。河间云∶丹从四肢起入腹者,不治。予尝刺毒未入腹者,无不效。

    一小儿患赤游风,先用羌活白芷散二剂,又用加味逍遥散而愈。后伤风热,起疙瘩,搔破出水,或用大麻风药,十指拳挛,脓水浸淫,先用秦艽地黄汤,手指如常。又用易老祛风丸而疮亦愈。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