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二、补体型

    位于HLA-Ⅲ类中的补体基因,不仅两个C4基因紧密连锁,构成C4单体型,而且与另外两个补体基因BF*与C2*也紧密连锁,构成更大的单体型,Alper等命名其为补体型(complotype)。Alper等人提出,在不足100kb的DNA分段上居有4个补体基因,从理论上计算,基因间的随机交换率在10000到2000次减数分裂中还不到一次。事实上,在无数减数分裂中从未发现这些座位间的交换,总以一个配子单位进得遗传。此外还发现,如果将这4个补体座位上发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按随机组合排列,预计将有千种厂的补体型,但就目前报道的数目来看,常见的不过10种上下,加上不常见的,也只有40余种。这表示在这些座位间存在着明显的连锁不平衡。

    补体型的检测一般需要家系采血,至于4个基因型的排列顺序,在其遗传学顺序尚末弄清之前,Alper等是按Bf-C2-C4A-C4B编排的,但在获悉其染色体上排列顺序为C2-Bf-C4A-C4B(从端粒点到着丝点)后则多用后者顺序表示,且多用缩写形式,如C2C、BfS、C4A3、C4B1常写为CS31等等。最早报告的正常人补体型为美国白人,至今已积累到1945条染色体的数据,其中CS31频率最高,约占40%,其次是CS01、CF31、CS30、CS42等,频率超过0.005的约占半数;连罕见型在内,一共检出44种。继后加拿大人、德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黎巴嫩人、南非黑人、美国黑人、日本人及中国人的资料相断问世,对比这些资料发现,共同点不少,但也有不少分歧,对于这些分歧进行分析表明,有些极易理解(如黑人的CF31占首位,因为黑人BfF远较其他人种为高),有些尚难解释。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