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外感风热时邪)所引起的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以1~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为轻度发热、咳嗽流涕,发热当天即可出现淡红色细小如沙的特殊皮疹,先起于头面,次日见于躯干、四肢,分布均匀,有痒感,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重者见高热烦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瘙痒明显。治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一)
处方:荞麦叶15克,甘草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二)
处方:鲜西红柿汁15毫升,白糖5克。
用法:拌匀,1次服下,每日2次。
(三)
处方:梨皮15克,绿豆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四)
处方:菊花6克,竹叶3克,生甘草1克。
处方:柳树花6克,薄荷1克。
(五)
处方:芦根10克,紫草6克,灯心草2克。
(六)
处方:竹叶3克,荷叶10克。
(七)
处方:藕节10克,生地叶6克。
(八)
处方:小蓟15克,冰糖5克。
(九)
处方:仙鹤草6克,白茅根10克。
(十)
处方:红鸡冠花10克,绿豆6克,生甘草1克。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外感风热时邪)所引起的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以1~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为轻度发热、咳嗽流涕,发热当天即可出现淡红色细小如沙的特殊皮疹,先起于头面,次日见于躯干、四肢,分布均匀,有痒感,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重者见高热烦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瘙痒明显。治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一)
处方:荞麦叶15克,甘草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二)
处方:鲜西红柿汁15毫升,白糖5克。
用法:拌匀,1次服下,每日2次。
(三)
处方:梨皮15克,绿豆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四)
处方:菊花6克,竹叶3克,生甘草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处方:柳树花6克,薄荷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五)
处方:芦根10克,紫草6克,灯心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六)
处方:竹叶3克,荷叶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七)
处方:藕节10克,生地叶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八)
处方:小蓟15克,冰糖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九)
处方:仙鹤草6克,白茅根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十)
处方:红鸡冠花10克,绿豆6克,生甘草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