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查古籍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全身皮肤、两眼巩膜、小便出现黄色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因与胎禀有关,故称“胎黄”。有生理性、病理性之别。婴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足月儿于10~14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第3周才消退。黄疸出现后一般情况良好,为生理性黄疸。若于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2~3周后仍不消退,甚至继续加深,或退而复现,此为病理性黄疸,应及时治疗。
湿热发黄症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精神疲倦,不欲吮乳,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而短。重者见烦躁不安,呕吐腹胀,甚或壮热,神昏抽搐,危及生命。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一)
处方:生地、天花粉、茵陈各3克。
用法:同煎服之。
(二)
处方:茵陈3克,栀子1克,人奶100毫升。
用法:前二味水煎3次,取50毫升,兑入乳汁中和匀。每次30~50毫升,每日3次。
(三)
处方:玉米须10克,冰糖3克。
用法:将玉米须洗净,加水煎取浓汁约20毫升,冲入冰糖调化。分1~2次灌服。每日1剂,连服3~5天。
说明:如无玉米须,可取剥去玉米的蕊轴20~30克替代,效果亦佳。
(四)
处方:羊胆2~3个。
用法:取鲜羊胆洗净,刺穿留取胆汁,置冰箱内保存待用,或用冰糖少许调味。每次1~3毫升,每日2~3次,连服2~3天。
(五)
处方:赤小豆7粒,甜瓜蒂7粒,丝瓜蒂7粒,鲜茵陈绞汁适量,白矾少许。
用法:除茵陈汁外,其余四药共研为末,过筛后,与茵陈汁调拌成糊填满脐孔,外加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3次,勤贴频换,直至黄疸褪尽。
(六)
处方:雪梨1个,酸醋若干。
用法:将雪梨洗净,连皮切成片状,置酸醋中泡浸8小时后取出晾干,然后捣烂榨取汁液。每次取3~5毫升灌服。每日3~5次,疗程不限,以愈为度。
寒湿发黄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萎靡,四肢不温,食少易吐,大便稀薄色灰白,小便短少。治宜温中化湿。
(一)
处方:茵陈3克,白术3克,干姜2克,乳汁100毫升。
用法:前三味水煎取汁50毫升,兑入乳汁中和匀,每服20~30毫升,每日3~4次。
(二)
处方:茵陈10克,大枣3枚,党参10克。
用法:水煎,加糖适量,频服。
本方适用于寒湿胎黄。
(三)
主治:胎黄。
处方:茵陈3克,干姜1克,茯苓2克。
用法:水煎取汁,兑入乳汁和匀,分2次服。
(四)
处方:砂仁3克,陈皮3克,乳汁100毫升。
用法:水煎取汁,兑入乳汁和匀,分2~4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