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物理诊断学》 一、体温

    体温的高低、升高的特点及持续时间长短、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及病情估计有重要意义。

    (一)体温测量方法:通常有口腔(口表)、腋窝、(腋表)、直肠(肛表)三种测温方法。

    1.口腔测温法 将消毒体温计的水银端置于被检查的舌下,紧闭口唇,放置5分钟,然后取出产读数,正常值为36。2C~37.2C。此方法准确且方便。测量前避免喝热水或冷水以免影响测温准确性。

    2.腋窝测温法 将体温计水银端放入腋窝顶部、嘱受检查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放置10分钟左右;取出并读数,正常值为36C~37C。此法不易交叉感染,缺点是易受外界条件影响发生误差。

    3.直肠测温法 被测者取侧卧位,将肛门体温计的圆钝端涂以润滑剂、徐徐插入肛门深达体温计的一半,放置5分钟、然后取出并读数,正常值为36。5C~37。5C。此法较上述两种方法准确、适用于重症昏迷及幼儿患者。

    (二)正常体温及其变异正常体温因特别,年龄、不同个体及昼夜变化可稍有差异。一般妇性高于男性,幼儿比成人稍高、而老年人又稍低于成人。昼夜中,清晨2~6点最低下午5~6点最高,相差不超过1C。运动、进餐后及妇女月经前或妊娠期体温均可略升高。

    我国一般采用摄氏(Centigrade 缩写C)体温计、国外多采用华氏体温计,国外多采用华氏(Fahrenheit 缩写F)体温计,两者换算公式为C°=(F°-32)×5/9

    F°= C°×9/5+32

    摄氏与华氏相对度数

    36°C = 96.8°F 37°C= 98.6°F

    38°C = 100.4°F 39°C =102.2°F

    40°C = 104°F 41°C = 105.8°F

    异常体温可分为体温升高或过低

    体温过低 指口腔温度低于正常,常见于周围循环衰竭、大出血后、高度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疾病,以及在低温环境下暴露过久者。

    体温升高(发热)指口腔温度超过37。2C以上者。临床上根据发热程度分为:

    低热37。3C-38C

    中等热38。1C-39C

    高热39。1C-40C

    过高热40C以上。

    (三)体温的记录方法要定时测量体温,发热病人每日最好测温四次,并记录于体温单上,用直线连接各次记录点即成为体温曲线。从体温曲线的特点可判定热型,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体温曲线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上升期 从热度初升到达最高点的过程为上升期,根据上升的缓急又分为:

    (1)骤升型 体温急速上升,在数小时内达到高热的极期,常伴有寒战,见于疟疾、大叶肺炎、败血症及流行性感冒等。

    (2)渐升型 发病开始为低热,逐渐上升,在数日内才达到热的极期。见于伤寒、肺结核、胸膜炎等。

    2. 极期 此指发热最高的一个阶段。根据极期发热持续时间及其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种热型:

    (1)稽留热 多为高热,体温达39C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之久,一昼夜相差不超过1C。温度一般上午较低,下午较高 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肺炎等。(图4-1-1)

    稽留热

    图4-1-1稽留热

    (2)弛张热 亦为高热,但体温波动较大,一昼夜间体温相差可达2C以上,最低温度可降至38C以下,常见于各种败血症、疟疾、结核病、淋巴瘤等。(图4-1-2)

    弛张热

    图4-1-2弛张热

    (3)间歇热 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之间,高热时体温可达39C以上,持续若干小时后降至正常,其后有一间歇期,一般相当规律地经24小时、48小时或数日后,体温又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回归热等。(图4-1-3)

    间歇热

    图4-1-3间歇热

    (4)波浪热 体温逐日上升,达到高热程度后,持续若干时日,再逐渐降至正常,经过数日后又重发作,如此互相交替,常见于布氏杆菌病、淋巴瘤等。(图4-1-4)

    波浪热

    图4-1-4波浪热

    (5)不规则热 体温高低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风湿热,结核、肺部感染及恶性肿瘤。(图4-1-5)

    不规则热

    图4-1-5不规则热

    (6)颠倒热型 上午发热,下午退热,或白天体温正常、晚上高热者如丝虫病。

    (7)长期低热 指口表体温介于37。3C-38C之间,持续两周以上此型有时呈周期性与季节性,除见于各种慢性感染、肝炎、风湿热、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外、可见于体温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功能性低热。

    3.下降期 为体温自然的极期下降到正常的过程,根据退热的渐骤又分:

    (1)骤退型 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或低于正常水平常伴有大汗,可见于大叶肺炎、疟疾、肾盂肾炎等。

    (2)渐退型 体温于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等。

    (四)测量体温时应注意事项:

    1.测温前应将体温计汞柱甩降35C以下。

    2.腋窝测温时,移去附近的冰袋、热水袋等影响局部温度的物品,需擦干汗液,如有汗液可使腋温度降低影响测温结果准确性。

    3.消瘦、病情危重及神智障碍患者不能夹紧体温计时、需协助夹紧。

    4.测温前勿用冷热水漱口或以冷热毛巾擦拭腋部、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

    5.如对所测体温有疑问时,应注意患者的脉搏、呼吸的变化是否与体温的上升一致。一般体温每升高1C脉搏每分钟增加10次左右,呼吸增加约4次,必要时进行复查。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薛己
  • 作者:
    罗美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
    张骥
  • 作者:
    周学海
  • 作者:
    贺龙骧
  • 作者:
    吴道源
  • 《女科宝鉴》是以中医方法论述女性生殖器相关疾病的探索性新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七十多种常见女性生殖器相关病证,其中包括女科杂病、性病、月经病和中医药避孕、中医药抗早孕等。各病证以病机要点为中枢,展开对理、证、法、方、药的论述,同时,引进中医女科最新研究成果,使之更具临床指导性和收藏价值。

    纵览全书,具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扼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全书共约25万字。

    读者对象: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及广大男女中、青年。

    著者 一九九一年八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