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血之体本红,血得其畅,则红而活、荣而润,敷布洋溢,是疹之佳境也。○淡红有美有疵,色淡而润,此色之上者也;若淡而不荣,或娇而艳、干而滞,血之最热者。○深红者,较淡红为稍重,亦血热之象。凉其血即转淡红。○色艳如胭脂,此血热之极,较深红为更恶。必大用凉血,始转深红。再凉其血,而淡红矣。○紫赤类鸡冠花而更艳,较艳红为火更盛。不急凉之,必至变黑。须服清瘟败毒饮加紫草、桃仁。○细碎宛如粟米,红者谓之红砂;白者,谓之白砂。
疹后多有此证,乃余毒尽透最美之境。愈后蜕皮。若初病未认是疫,后十日半月而出者。烦躁作渴,大热不退,毒发于颔者,死不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