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望诊遵经》 望舌诊法提纲

    作者: 汪宏

    盖闻道原于天.而具于心.心者生之本.形之君.至虚至灵.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其窍开于舌.其经通于舌.舌者心之外候也.是以望舌.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也.约而言之.大纲有五.一曰形容.二曰气色.三曰苔垢.四曰津液.五曰部位.五者分论.则其体明.五者合观.则其用达矣.由是察其形容.舌常有刺也.无刺者.气衰也.刺大刺多者.邪气实.刺微刺少者.正气虚.舌常无纹也.有纹者.血衰也.纹少纹浅者.衰之微.纹多纹深者.衰之甚.舌肿者.病在血.舌痿者.病在肉.舌偏斜者.病在经.舌缺陷者.病在脏.舌战动者.病在脾.舌纵舌缩者.病在心.舌裂舌烂者.病在脉.舌卷舌短者.心肝之证候.舌强舌硬者.心脾之病形.弄舌者.太阴之形症.啮舌者.少阴之气逆.诸太过者病在外.诸不及者病在内.此皆形容之目也.由是观其气色.舌赤者.心之正色也.深赤者为太过.淡红者为不及.深而紫者.血分热.淡而白者.气分寒.深青者.瘀血疼痛.淡黑者.气血虚寒.深赤而黑者.热极.淡白而青者.寒深.诸色浅者正虚.诸色深者邪实.明润而有血色者生.枯暗而无血色者死.此皆气色之目也.由是视其苔垢.舌常有苔也.无苔者虚也.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浓者.病气有余.白苔者病在表.黄苔者病在里.灰黑苔者.病在少阴.苔色由白而黄.由黄而黑者.病日进.苔色由黑而黄.由黄而白者.病日退.此皆苔垢之目也.由是审其津液.滋润者其常.滑涩者其变.滑为寒.寒有上下内外之辨.涩为热.热有表里虚实之分.此皆津液之目也.由是分其部位.手少阴通舌本.足少阴挟舌本.足厥阴络舌本.足太阴连舌本.散舌下.舌本在下.舌尖在上.舌中为内.舌边为外.左病者应在左.右病者应在右.而凡形容之变.气色之殊.与夫苔垢之分.津液之辨.皆可以是推之.此部位之目也.夫然后举夫五者之大纲.以参究五者之细目以合观.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其理无穷.其用不尽矣.虽然五者之用.固在通变.而五者之变.又在求神.神也者.灵动精爽.红活鲜明.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变化不可离.斯须不可去者也.是又五法之本也.他如诸书之条目.选录于后篇.学人合五法而察之.参四诊而治之.庶乎其不悖矣.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王怀隐、陈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
  • 作者:
    李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