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疮肿之生于外者,由热毒之气蕴结于内也,盖肿于外,有生头者,有漫肿者,有皮浓有皮薄者,有毒瓦斯深者,有毒瓦斯浅者;有宜用温药贴 者,有宜用凉药贴 者,有可以干换其药者,有可以湿换其药者,深浅不同,用药亦异,是以不可不辨也。若疮肿初生,似有者,即当贴温热药,引出其热,毒火就燥之义也;于四畔赤 处,捣生寒药贴 之,折伏其热势,驱逐其邪恶,扑火之义也。夫生寒药势,气力精全,性味雄健,或有疗者,不本物理,皆通用药草膏之类,有势力微,欲使 瘠者,敌其勇夫,不亦难乎!又有粗工不审逆从,便用寒药,敷贴趁逐,邪毒复入于内,归于肝心,十死八九矣。大抵敷贴之法,欲消散肿毒,血脉疏通,寒热逆从断其去就焉,慎不可执方无权,安能散于郁结,不成脓乎!其肿皮浓者,以故软布,或以纸花子涂药贴 之,待其药干换;肿皮薄者,即用疏纱,或薄纸涂药贴之,其药未干,即当换之。若至脓溃之后,即贴温肌生肉膏药,要在逐臭腐,排恶汁,取死肌,生良肉,全藉温热膏剂之力也,切勿用寒凉之药水调贴之。夫血脉喜温而恶寒,若着冷气过理,即血滞难瘥矣。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夫疮肿之生于外者,由热毒之气蕴结于内也,盖肿于外,有生头者,有漫肿者,有皮浓有皮薄者,有毒瓦斯深者,有毒瓦斯浅者;有宜用温药贴 者,有宜用凉药贴 者,有可以干换其药者,有可以湿换其药者,深浅不同,用药亦异,是以不可不辨也。若疮肿初生,似有者,即当贴温热药,引出其热,毒火就燥之义也;于四畔赤 处,捣生寒药贴 之,折伏其热势,驱逐其邪恶,扑火之义也。夫生寒药势,气力精全,性味雄健,或有疗者,不本物理,皆通用药草膏之类,有势力微,欲使 瘠者,敌其勇夫,不亦难乎!又有粗工不审逆从,便用寒药,敷贴趁逐,邪毒复入于内,归于肝心,十死八九矣。大抵敷贴之法,欲消散肿毒,血脉疏通,寒热逆从断其去就焉,慎不可执方无权,安能散于郁结,不成脓乎!其肿皮浓者,以故软布,或以纸花子涂药贴 之,待其药干换;肿皮薄者,即用疏纱,或薄纸涂药贴之,其药未干,即当换之。若至脓溃之后,即贴温肌生肉膏药,要在逐臭腐,排恶汁,取死肌,生良肉,全藉温热膏剂之力也,切勿用寒凉之药水调贴之。夫血脉喜温而恶寒,若着冷气过理,即血滞难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