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但论部位而名痈疽,虽未分辨虚实,然诸名色,后学亦应知之,即如毒生头顶,而有善、发疽之名,颈项有落头、对口、脑疽之号。鸭蜒因毒夹于腋中,鱼肚缘患生于腿肚,失荣独在项间,夹疽双生喉侧,脚骨号夹棍之疮,溃烂肌肤,则为驴眼。足心为涌泉之穴,毒匿脚皮,则成牛 。腹痈指正,箭袋云偏。臭田螺,大拇指之烂名。扁担怪,肩穴中之疖毒。鬓前疽,耳后发。腿曰腿痈,下称跨马,白谓冬瓜。手发背,脚丫疽;偷粪老鼠,又号悬痈。
漏称海底,指说蛇头,甲谓甲疽。膝盖肿云鹤膝,肾子疼曰子痈。马刀痈生于脸上,骨槽风患于牙床,井泉疽患登心口,贴骨疽毒踞环跳。臀积毒则曰臀疽,臂上痈乃云臂毒。诸名由部位以推,治法凭白红而别。初起未溃,当观现下之形;已溃烂久,须问始生之色。初发色红,仍施痈药;初生色白,当用疽丹。各症治法,逐列于后,使学人辨症而精治焉。
马曰∶初起属阳,溃久血气衰,变为阴寒者,断不可仍施痈药。
《脾胃论》(公元 1249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三卷。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 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
(公元 682 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补编,主要内容有药物、伤寒、妇人、小儿 、杂病、色脉、针灸等,伤寒部分增加了张仲景《伤寒论》别本,更为珍贵。
但论部位而名痈疽,虽未分辨虚实,然诸名色,后学亦应知之,即如毒生头顶,而有善、发疽之名,颈项有落头、对口、脑疽之号。鸭蜒因毒夹于腋中,鱼肚缘患生于腿肚,失荣独在项间,夹疽双生喉侧,脚骨号夹棍之疮,溃烂肌肤,则为驴眼。足心为涌泉之穴,毒匿脚皮,则成牛 。腹痈指正,箭袋云偏。臭田螺,大拇指之烂名。扁担怪,肩穴中之疖毒。鬓前疽,耳后发。腿曰腿痈,下称跨马,白谓冬瓜。手发背,脚丫疽;偷粪老鼠,又号悬痈。
漏称海底,指说蛇头,甲谓甲疽。膝盖肿云鹤膝,肾子疼曰子痈。马刀痈生于脸上,骨槽风患于牙床,井泉疽患登心口,贴骨疽毒踞环跳。臀积毒则曰臀疽,臂上痈乃云臂毒。诸名由部位以推,治法凭白红而别。初起未溃,当观现下之形;已溃烂久,须问始生之色。初发色红,仍施痈药;初生色白,当用疽丹。各症治法,逐列于后,使学人辨症而精治焉。
马曰∶初起属阳,溃久血气衰,变为阴寒者,断不可仍施痈药。